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南海新形势

  *

    引言:2014年的南海形势表现为如下特征:冲突或摩擦主要出现在中间月份,菲律宾是大部分事件的发起方,仁爱礁是主要发生地,“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取得一定进展,中菲与中越之间都出现了“政冷经热”现象。中国的南海政策发生了调整:开始主动调控。

    HD-981在西沙群岛海域的实验性钻探完成了任务,此举客观上对赤瓜礁等南沙岛礁的大规模吹沙造地行动起到了掩护作用,981事件引发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视。菲律宾诉中国案可能会被接受。 “一带一路”是中国针对美国“印太再平衡”的大周边地区而实行的一项中期战略,推行这一战略使得解决南海问题具有了现实的紧迫性。可能中国将以如下原则处理南海问题:在南海强化存在、获取正当利益的同时,不影响中国-东盟关系大局。

    In the past year, situation in SCS are characterized as follows: conflicts mainly happened in median months in Ren Ai Reef and the Philippines launched the most cases, consultation on COC is slowly pushed forward, the phenomenon " cold in politics and hot in economy" occurs not only between China and the Philippines but also between China and Vietnam, China adjusted it SCS policy by some active behaviors.

    HD-981 conducted a tentative drilling in Xi Sha maritime zone, which to some extent distracted attention from China's reclamation in Chi Gua Reef and some other reefs as well as resulted in some side effects. The arbitral Tribunal will probably accept the case fil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To hit back America's Indo-Pacific Rebalancing policy, China worked out "One Belt One Road" strategy which pushes China to speed up the settlement of SCS disputes. China will increase its presence in SCS in order to take the rightful interests on the base not to seriously damage Sino-ASEAN relations.

 

    2013年的相对平静不同,2014年的南海波澜又起,虽然总体上紧张形势不如2012年,但个别事件对一些国家间关系的影响可能超过了2012年。而到了下半年,南海大致上复归平静,“淡化分歧、推进合作”又成为大多数南海争端直接当事国的政策选项。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政策选择成为这个变化过程的自变量之一,而中国的政策选择又是基于大周边战略的考虑。那么,中南海主动对南海施加影响是否会成为新常态?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采取这种政策的界限在哪里?无疑许多人对这些问题感兴趣,本文将尝试予以回答。第一 部分概述过去一年南海形势的主要特点,第二部分分析重点事件,第三部分分析“一带一路”与南海问题的关系。

 

一,2014年的南海形势特点

 

    在过去一年(准确地说,是11个月)时间里,与南海相关的事件有:菲律宾提起的仲裁案有了新进展,菲律宾海警着便装在半月礁抓捕中国渔民,仁爱礁中菲出现多次摩擦,西沙海域发生了981钻井平台事件,7月中旬美国提出冻结南海行动三建议,随后菲律宾抛出解决南海争端的三步走方案,8月份中旬中国提出以双轨思路处理南海问题,11月中国表示同意积极开展磋商以便在协商一致基础上早日达成“南海行为准则”。这些事件大致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仁爱礁变成中菲双边摩擦的重点地区  中菲之间发生的4次摩擦案件中,3次发生在仁爱礁海域:(1201439日,菲律宾两艘运输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的船只抵达仁爱礁附近海域,这些建材除了用于修复“搁浅”的坦克登陆舰外,还可能被用于在礁上搭建临时建筑。这是继20135月那次后,菲律宾再次向仁爱礁运输建筑材料。中国不能容忍这种改变现状的行为,派出公务船驱离了菲律宾运输船。(2329日,菲律宾派出一艘渔船搭载换防士兵及食物等补给物资抵达仁爱礁,并邀请了一些西方记者“观摩”此次行动。在附近的中国海警船试图驱离这些进入中国水域的“渔船”。经过两个小时的周旋,这些船只利用自身吃水浅的特点,驶入浅滩。中国海警船担心搁浅,没有继续采取驱离行动。欧美随船记者则报道了这次对峙行动。[1]3菲律宾空军宣称,53日向“搁浅”仁爱礁的旧军舰菲空投补给时发现,仁爱礁附近出现了5艘中国舰船,包括考察船“向阳红10号”、江湖型护卫舰和三艘海警船。

 

    (二)菲律宾是多数争端的发起方  在东盟声索国中,文莱、马来西亚继续与中国保持比较稳定、友好的关系,没有发生争端事件。与中国发生新争端事件的东盟声索国是菲律宾与越南,其中菲律宾是大头;在中国与菲律宾之间的争端事件中,菲律宾依然是主动发起方,而中国是反应方:2014330日向《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仲裁庭提交近4000页的诉状(memorial)是如此,在半月礁抓捕中国渔民、仁爱礁系列摩擦案也是如此。

 

    (三)事件多发生在中间月份,年头年尾相对平静 2014年前两个月比较平静。中国与菲律宾之间在仁爱礁海域发生了三次摩擦,其中两次发生在3月底与5月初;菲律宾在半月礁抓捕11个中国渔民是在56日;981钻井平台事件的发生是在5月初,并持续到7月中旬。美国对“981事件”做出了若干反应:参议院710日通过了421号议案,[2] 11日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帮办福斯提出在南海冻结特定行动的三项建议,[3]随后菲律宾提出了解决南海争端的三步走方案,[4]并在84日表示这一方案已得到越南、印尼和文莱的支持。中国则在6日宣布已完成对西沙海域北礁、羚羊礁(筐仔沙洲)、晋卿岛、南沙洲、高尖石等5个岛礁的灯塔()建设实地勘测选址工作。[5]菲律宾的方案在8-11日召开的东盟与东亚系列外长会议上并没有得到东盟成员国的一致认同。中国也认为菲律宾提请仲裁的做法等于已经跳到了第三步,这个方案名不副实。作为应对,王毅外长9号在中国-东盟外长会议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提出了处理南海问题的“双轨思路”。8月底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黎鸿英以总书记特使身份访问中国,11月李克强提议把2015年确定为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年。

    从上可见,8月中旬以后,声索国之间合作的势头又占了上风。值得一提的是“双轨思路”的出台。其主要内容是:有关争议由直接当事国通过友好协商谈判寻求和平解决,而南海的和平与稳定则由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维护。这显示中国不再固守“南沙争端也只能通过双边谈判的立场,东盟非声索国不能参与”的立场,试图以“适度的地区化”防止南海争端走向“全面国际化”。

 

    (四)中国从“强力反击”转向“主动调控”:中国并不承认菲律宾以“旧军舰搁浅”方式对仁爱礁的“占领”。所以华春莹提到的8个南沙岛礁并不包括仁爱礁。中国近年来强化了对仁爱礁的行政管理,巡航频次明显增加,以监控菲律宾方面的行动,尤其是防止菲律宾在此修建建筑。但从前面的描述可以看出,中国在已经展示出积极应对的姿态,但操作上整体属于反应性的,且带有明显的克制。不过,在中越围绕981钻井平台的争端事件中,中国变成了主动发起方:出人意料地开始实施,又出乎外界意料地提早结束,整个事情由中国主动把控。这是一个明显的变化,中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可这一行动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我们将在后文详细评析这一事件。

 

    (五)争端方之间出现了“政冷经热”的现象 中菲之间的贸易继前三年的迅速增长后,20141-7月,中菲双边贸易总额103亿美元,同比增长19%,中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菲律宾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其中4月份中国为菲律宾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还是菲律宾最大的进口来源,截至7月底同比增长约20%。201418月,中国与菲律宾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5%,增速在东盟国家中位居第二。同时,中菲双向投资正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加大对菲律宾的制造业、服务业、信息和通讯等行业的投资。上半年菲律宾政府批准的来自中国的投资达2.14亿美元,远高于去年同期。[6]

    中越之间的情形也相仿。中国连续十年为越第一大贸易伙伴。20141-8月,中越双边贸易额为5000310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9%,其中8月份为685375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2%[7]现在还没有2014年中越投资统计数据,但从商品与服务贸易角度看,两国依然保持了高增长。

    (六)“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取得一定进展  20139月在苏州举行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第六次高官会和第九次联合工作组会议决定授权联合工作组就“准则”进行具体磋商,并同意采取步骤成立名人专家小组。因此,2014318日在新加坡举行落实《宣言》第十次联合工作组会议,继续就有关问题进行磋商。4月在泰国举行第七次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高官会,中国与东盟国家就“南海行为准则”进行了坦率而广泛的交流,并讨论建立联合海上搜救平台。6月初,刘振民副外长在缅甸举办的东盟地区论坛高官会上表示,应该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并在此过程中稳步推动“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反对拉拢域外国家介入或者动辄单方面诉诸国际仲裁。8月,中国外长王毅8月初提出处理南海问题的“双轨思路”,显示中国同意东盟整体在南海问题上发挥某种作用。11月,李克强总理在东盟峰会上的发言中表示,中国同意积极开展磋商,在协商一致基础上早日达成“南海行为准则”,并已取得早期收获。我们同意在各国海事部门间建立海上联合搜救热线平台,在外交部门间建立应对海上紧急事态高官热线。各方还在探讨建立南海沿岸国之间的各种交流合作机制。在寻求解决争议的过程中,中方倡议有关国家积极探讨共同开发,这也是管控分歧现实有效的办法。[8]

    这表明,中国“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框架下推进‘准则’”的立场虽然没有改变,但没有再强调“合理预期”,而同意东盟在维护南海和平稳定上发挥更大作用,并适当加快步伐制定“准则”。 

  

二,重点事件分析

 

    在上述南海相关事件中,影响最大的无疑是“981事件”和菲律宾仲裁案。前者似乎标志着中国南海政策的变化,后者则可能对南海争端解决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菲律宾抓埔中国渔民案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一)981钻井平台事件  中国石油于今年52日启动中建南项目两口探井的钻探作业,527日完成1号井钻探作业,528日开始实施2号井钻探作业并于715日完成。981钻井平台16日转场海南陵水海域继续作业。这比原先宣布的事件整整提早了一个月。

    需要说明的是,这并非中国首次在中建岛以南进行勘探活动。除了众所周知的美国克里斯通公司万安-北案例外,2011年中国也在西沙海域尝试进行类似的勘探活动,由于越方的强力阻饶,中国终止了勘探行动。越南5月份试图重演上一次的经历,但中国改变了做法,采取措施保障实验性钻探的顺利进行,并提早完成了任务。

    981事件”无疑是2014年以来南海地区发生的最引入注目事件,并可能成为年度标志性事件。争端持续了两个多月,但发生与结束都在外界的预料之外,而且都是中国主动。那么,中国为什么采取这个行动?为什么提早结束?事件产生了哪些效果与影响?

 

    发生的原因 2012年中国应对南海与东海争端事件的策略是:“先礼后兵、强力反击”,这种策略的好处是:既占领道义高地,又让对手得不偿失。但在981事件中,中国显然改变了策略。海内外对此有大量的推测分析,概括而言,主要观点有:欧美对克里米亚变局反应软弱,凸显其“纸老虎”本性,中国以此为机会推进西沙油气开发;针对奥巴马访问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国力图证明自己对此并不担心;备受腐败案件困绕的中石油想有所作为,西沙海域的油气开发也进行到了实验性钻探阶段;反腐败过程中遇到巨大阻力,与18位高级将领密集表态支持习近平的领导以增强最高层的权威相类似,这一需要协调众多部门的钻探行为对外可以展示中国力量外,对内则有助于凝聚中央权威,以推进下一步的反腐行动。

    笔者认为,一个重大决策的做出,通常有几个诱因。上述说法可能都揭示了问题的某些方面,但可能还遗漏了一点:此举是为了减少外界对中国在南沙赤瓜礁、华阳礁、东门礁、南熏礁和安达礁等五个岛礁上吹沙造地行动的关注程度。中国在3月份以后加快了吹沙造地速度。到了8月份,赤瓜礁上已经有一些建筑物,并种植树木,而港口也在修建中。[9]如果真的如媒体所言,中国将把赤瓜礁建成2平方公里岛屿,[10]永暑礁建成5平方公里的岛屿,加上机场、港口、雷达站、驻军等设施,[11]那么,这些无疑将大大强化中国在南沙海域的存在,其意义明显大于在西沙的油气勘探。而为了这种大规模的工程能顺利进行,采取适当的掩饰性操作是必要的。明显的事实是,这一行动并没有演化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菲律宾5月份的抗议、英国广播公司记者9月初的专访等等,都不过是泡沫一闪。

 

    结束的原因 中国提早撤走钻井平台的原因,海内外也有种种推测。笔者的研究体会是,首先是因为大致完成了预定的钻井取样等任务,其次是因为大台风毕马逊即将经过那一地区,再次是出于策略上的考虑,包括为8月举行的东盟地区论坛未雨绸缪,降低南海争端的烈度以便推进与东盟的合作,改进与越南的关系,捎带地也让美国觉得“有面子”。[12]

 

    效果分析  通过这次行动,中国实现了“油气开发走向中建岛屿以南”的战略目标与“中建南油气资源实验性钻探”的阶段性技术目标,为以后在中建岛以南乃至整个南沙海域正式开发油气资源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这是有利的一面。不利的一面则有:第一,引发越南的强烈反应,中越两国在平台周围海域展开了历时两个多月的激烈对峙,越南国内出现针对外资(主要是中国大陆与台湾企业)的骚乱,百余中国人伤亡,许多工厂设备被毁,两国关系变得紧张,两国民意对立明显加剧。第二,中国此前坚持西沙不存在争议,但此次事件却给全世界造成一个印象:西沙是中越争端海域。第三,促使东盟成员国在南海问题上靠得更近,东盟首次发表外长声明对南海局势表示关注。第四,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立场变得强硬并公开涉入:防长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公开批评中国,参议院通过决议要求中国撤走钻井平台,国务院负责官员提出冻结南海特定行动三建议,10月份还以“帮助越南加强海上安全”为由解禁对越出售杀伤性武器;第五,越南与马来西亚加快了区块招标进度。

    当然,中国不会让事情发展到失控的程度,原因在于,中国一直把南海问题放在中国-东盟整体关系框架下来处理,现在则加上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考虑。 未来中国依然会通过一些措施强化在南海(尤其是南沙)的存在,包括进行必要的实验性钻探,但操作上会更技巧些。

 

    (二)菲律宾诉中国案  20131月,菲律宾要求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及其附件七,成立仲裁庭审理菲律宾在南海因所主张海洋管辖权而与中国发生的争端。根据仲裁法庭的第1号程序令(procedural order),菲律宾于2014330日提交了长达近4000页的诉状(memorial)。[13]如果中国应诉,依照一般的国际仲裁程序,中国应在201410月底提交辩诉状(Counter-Memorial),然后大约有8-10个月时间,供菲律宾提交答辩(reply)与中国提交反辩(rejoinder)。但是,33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就表示,中国不接受国际仲裁的立场不变,中国已经在20068月致联合国的声明中,排除了通过国际仲裁解决岛礁主权与海域划界争端,认为菲律宾的做法违背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敦促菲律宾回到双边谈判解决争议的轨道上来。[14]当然,中国有权改变立场参与仲裁。但这种可能性不大。从时间上看,仲裁庭可能会在2015年就其是否对这个案件有管辖权作出裁决。国际法学界认为作出有管辖权的可能性大,但在给出的裁决中,只会支持菲律宾的部分请求。

    这一案件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为其他国家树立了一个范例,在与中国发生新的争端事件后,可以采取类似行动。981事件发生后,越南就多次表示也要采取国际法律行动,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并在越南国内法院起诉中国船只在526日在西沙海域撞沉了一艘越南渔船。[15]一旦中国决定在南沙海域实施“以单边开放撬动多边共同开发”政策,“起诉中国”可能成为东盟声索国共同的选择之一。

    其次,中国固然有权不接受仲裁庭的裁决,但这可能给外界以“中国不遵守国际制度”的口实,影响中国和平崛起的努力与“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再次,菲律宾的请求中,最核心的一条是裁决九段线无效(invalid)。一旦仲裁庭接受了这一条,则不但中国在九段线问题上的模糊策略难以为继,九段线的正当性也将被严重削弱。原先对于在九段线内开采油气还有所顾忌的东盟声索国,有可能一起动手在九段线内进行大规模的开发。那样中国将陷入极为被动的境地。

    此外,这个案件客观上激发了学术界的研究热忱,继九十年代后南海问题再次成为国际法学界、战略研究界、中国问题研究圈子的一大研究热点,不少相关国际会议在东盟国家陆续召开,学界对南海争端的认识加深了。根据笔者的观察,海外学者中大部分对菲律宾的行动持支持或同情的立场,少部分认为菲律宾与中国谈判是更好的选择。中国学界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也不同。大部分南海研究者(尤其是国际法学界)认为中国有充分的理由不应诉,但也有相当部分学者认为,完全不予理会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至少可以参加第一阶段,即是否有管辖权阶段,坚信这并不影响中国官方的立场。他们还发现,菲律宾的诉状显示了其滥用诉讼的倾向,因为,其中多数请求属于不可诉事项。

 

    (三)菲律宾抓捕中国渔民案   56日,菲律宾海警在半月礁附近扣押了一艘中国渔船并抓捕11名渔民,理由是在船上发现350只属于濒危物种的海龟,同时抓了一艘向中国船只搬移海龟的菲律宾船只。菲律宾于13日释放了11人中未成年的2位,对其余9位则不顾中国的交涉与警告,强行以“环境罪”起诉。依照菲律宾法律,这一罪行最高可判刑20年,同时给予100万比索罚款。[16] 此后菲律宾当地法院以“找不到合格翻译”为由,多次推迟审判。截止到11月中旬没有后续消息。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20134月底所披露的被菲律宾非法占领的8个南沙岛礁并不包括半月礁。[17]半月礁在上述岛礁与巴拉望之间,这些岛礁均被菲律宾归入所谓的“卡拉延群岛”。但这些岛礁均在均在九段线内。可见,这一带属于争议海域。对于争议海域发生的此类事情,中菲双方此前有大致的默契,通常的做法是罚款、放人,即使判刑也没有这么重。[18]此次菲律宾方面的做法比较特殊:派出海警穿便装、坐渔船,先朝天开枪再上船抓人,然后执意起诉。[19]虽然用“保护濒危动物”的名义有助于增加其行为的道义性,却无法否认“用国内法处理争议海域问题”的特点,而且是在411日举行第24届东盟领导人会议的前夕。中国有理由认为菲律宾想把事情扩大化、政治化。问题是,菲律宾渔民也是此类违法行为的参与者,那么,如果中国对菲律宾来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是菲律宾乐见的吗?

    另外,8月初,菲律宾巴拉望地区法院宣布,20134月被捕的12名中国渔民“非法捕鱼”罪名成立,分别被判处6-12年徒刑,每人还被罚款10万美元,渔船也被没收。菲律宾还表示将继续审理他们持有大量受保护物种穿山甲、破坏图巴塔哈群礁4000平方米礁盘的行为。案件发生地苏禄海为菲律宾内海,菲固然有权依据国内法进行判决,但判决如此之重,则突显菲律宾借此表达其在南海问题上强硬立场的意图。一个明显的比照是,美国扫雷舰20131月搁浅图巴塔哈群礁造成巨大破坏,菲律宾对此的处置是只罚款不起诉。[20]

 

三,“一带一路”与南海问题

 

    “一带一路”的出台乃基于国内外的特定背景,并逐渐彰显其作为新一届中国政府制定的中期国际战略的特点,而南海问题在上述战略中有具有自己的地位与重要性。

 

    (一)国内外背景  国际背景方面,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开始凸显,政治地位也明显提升,并被看做下一个超级大国。因此,美国在建立“两国集团”(G2)或中美国(Chimerica)的愿望落空后,转而实行“重返亚太”或“转向亚洲”(pivot to Asia),并在2013年调整为“亚太再平衡”。客观地看,再平衡政策是盎格鲁撒克逊的传统地区战略,迥异于冷战时期的对苏遏制战略。 但从安全与经济角度看,中国显然是美国再平衡的主要对象。

    中国国内背景是,经济方面,200811月推出的“四万亿计划”负面效果日益凸显:大量产能过剩,银行不良贷款率明显增多,经济结构调整缓慢,外汇储备增势难止。[21]考虑到欧美经济复苏缓慢、市场饱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需要培育与开发欧美以外的市场以保持外贸增长,转移过剩产能,减少外汇储备。在周边国家实施这些计划,让他们进一步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无疑是双赢的选择,值得优先实施。外交与安全领域,也需要突破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构筑中国自己的安全空间与机制,而从周边开始同样是现实选择。

    基于上述考虑,新一届中国政府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后,由习近平主席在20139月初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建设涵盖近30亿人口的“丝绸之路经济带”,10月初在他访问印尼时,提出与东盟国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并在10月底召开了规模空前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确定了今后10年周边外交工作的战略目标、工作思路与实施方案。这些已经体现在2014年中国外交的一系列举措中。

    因此,“一带一路”是中国作为有全球影响力的地区大国,在崛起为世界大国的过程中,针对大周边地区而实行的一项中期战略,旨在和平地突破美国的“印太再平衡” 这一“战略紧身衣”,由近及远地构筑涵盖大周边的区域性政治安全经济网络,其中经济是领域重心,小周边是区域重心。   

 

    (二)“一带一路”的政治与经济效果  从经济角度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需要为下一步的发展谋划国际经济空间与外交环境。“以开放促改革”已经被证明是有效途径,但需要寻求新的突破口。但中美、中日经济关系继续大幅度提升的空间不大,与俄罗斯的经济关系提升空间不小,但俄罗斯经济总量有限。因此,中国下一步经济与外交的拓展方向有两个:陆地上,主要是向西拓展,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带动中亚、外高加索以及中东西亚,从而贯通欧洲;海洋上,主要是向南拓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带动东盟,进而链接南亚与中东,以非洲、拉美与欧洲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三大终点,其中,通往欧洲的海上丝绸之路用于弥补亚欧陆上大通道的不足。“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意味着将是一条和平、安全、合作、共荣之路,将以经济合作带动沿线国家走向全面合作,也有助于化解一些国家关于中国推行“珍珠链”战略的疑虑。

    从政治与安全角度看,对中国来说,海上的周边国家包括韩国、日本、南海沿岸国家。中日未来几年大幅度改善政治与安全关系的可能性不大,中韩之间提升政治与安全关系的空间也有限,南海沿岸国家就成了中国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首要对象。东盟国家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的枢纽地位有可能重现。毕竟,过去二十多年来,东盟还是中国实践多边外交、奉行新安全观的实验区,并且成功建立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三)“一带一路”视野下的东盟与南海问题  理论上,“一带一路”分别位于中国的东西两侧,具有互补性。如果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进展不顺,中国可以侧重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方面成长的空间巨大,中国也能更好发挥主导作用。但是,海洋贸易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体,无法为陆上贸易所取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不限于欧亚大陆,可便捷连通全球主要经济体。东南亚经济发展快速,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东南亚国家与中国之间经济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所不能取代的。

    政治、安全、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了东盟国家不仅是中国建设成海上丝绸之路的首要实验对象,还事关中国这一战略的成败。而南海争端是中国与东盟关系的短板,是东盟最为关心的地区安全问题。因而,解决南海问题具有了现实的紧迫性。中国固然应该拓展在南海的存在以捍卫主权,并获取实在的海洋利益。但整体而言,南海问题不属于中国的核心利益,南海争端是中国与东盟关系的一部分。因此,“在强化南海存在、获取正当利益的同时,不影响中国-东盟关系大局”,应该成为中国处理南海争端的准则。从981事件的整个过程看,中国政府也是按照这种认识来处理。

 

四,小 

 

    南海地区2014年以来出现了一些热点事件,但整体而言烈度不如2012年,冲突或摩擦主要出现在中间月份,菲律宾是大部分事件的发起方,仁爱礁是主要发生地。 “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取得一定进展。中菲与中越之间都出现了“政冷经热”现象。中国基于种种原因启动了中建南实验性钻探并排除干扰完成了任务。中国在981事件上有得有失,从客观效果看,对赤瓜礁等南沙岛礁的大规模吹沙造地行动起到了掩护作用。但引发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视。菲律宾诉中国案可能会被接受并作出一些对中国不利的裁决。菲律宾抓捕与审判中国渔民的行动,有对中国显示强硬的考虑。

    “一带一路”是中国针对大周边地区而实行的一项中期战略,旨在和平地突破美国的“印太再平衡”。解决南海问题具有了现实的紧迫性。有迹象表明, “在强化南海存在、获取正当利益的同时,不影响中国-东盟关系大局”东盟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枢纽。东南亚国家与中国之间经济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所不能取代的。而南海争端是中国与东盟关系的短板,是东盟最为关心的地区安全问题。因而,解决南海问题具有了现实的紧迫性。有迹象表明, “在强化南海存在、获取正当利益的同时,不影响中国-东盟关系大局” 是中国处理南海问题的原则。

 

 



* 薛力,国际政治学博士,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主要研究兴趣:中国对外战略、中国外交、海洋政策、能源政治。

[1] 笔者认为,中国海警船没有继续采取措施驱离菲律宾“渔船”,还因为确认这艘吃水较浅的船只没有搭载建筑材料,只是给“搁浅”旧军舰运送补给、换防人员等。参见:《菲兴奋突破中国海警封锁 两小时对峙强登仁爱礁》,2013331日,环球网,  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4-03/4940895.html

[2] 主要内容是:要求中国将“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和护航船只撤离南海海域,恢复南海原状,敦促中国节制执行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宣示。

[3] 主要内容为;各方不再夺取岛礁与设立前哨站、改变地形地貌现状与限制针对他国的单边行动。

[4] 主要内容为:第一步,短期内在南海暂停加剧紧张局势的活动;第二步,在中期内全面、有效执行《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并尽早完成“南海行为准则”的制定;第三步,最终根据国际法通过解决机制最终解决争端。

[5] 《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完成西沙5岛礁灯塔()选址》,201486日,人民网,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4/0806/c1002-25412948.html

[6] 鲁晓东:《中菲贸易近年来不降反升 菲律宾官员看好中菲贸易发展》,2014114日,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11/04/c_127176392.htm

[7] 《海关统计月报》,20141123日,中国海关官网:http://www.customs.gov.cn/publish/portal0/tab68101/

[8] 《李克强在第九届东亚峰会上的发言(全文)》,20141114日,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2014-11/14/c_1113240192.htm

[9] 《菲媒:中国在赤瓜礁的填海作业已转至绿化阶段》,2014829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8/29/c_126933408.htm

[10] 《外媒:中国在赤瓜礁大规模填海 南海基地前推850公里》,201493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yzyd/local/20140903/c_1112344614.htm

[11] 《中国急建南海岛礁阵地藏玄机 台军太平岛默契开工》,2014625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4-06/25/c_126669459.htm?prolongation=1

[12] 薛力:《中国为什么提早撤走981钻井平台?》,《金融时报》(中文网),2014721日。

[13] 宋燕辉:《由<</SPAN>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论“菲律宾诉中国案”仲裁法庭之管辖权问题》,《国际法研究》,2014年第2期,第6页。

[14] 《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就菲律宾向中菲南海争端仲裁庭提交诉状答记者问》,2014330日,中国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mfa_chn/fyrbt_602243/t1142318.shtml

[15] 中方则强调,是越南船只干扰中国钻井平台作业的过程中自行倾覆的,中国还救起了落水的越南渔民,参见《越南渔船强力干扰中国钻井平台作业时倾覆》,2014528日,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4-05/28/c_126555797.htm

[16] 《菲律宾强行起诉 中国渔民拒绝菲方调查》,2014413日,环球网,

  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4-05/4993487.html

[17] 8个岛礁是::马欢岛、费信岛、中业岛、南钥岛、北子岛、西月岛、司令礁与双黄沙洲,参见《菲律宾侵占的8个中国岛礁示意图》,2013427日,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3-04/27/c_124640962.htm

[18] 陶涛:《中国渔民多次被扣 原因多为捕捞》,《青年参考》2011127日,第8版。

[19] 赵颖全与郭信峰:《获释渔民还原被菲律宾军警抓扣经历》,2014516日,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5/16/c_1110716511.htm

[20] 《菲律宾重判中国渔民 想借此案表达南海强硬立场》,201486日,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4-08/06/c_126839670.htm

[21]  过多的外汇储备并非好事,李克强总理也坦言,“比较多的外汇储备已经是我们很大的负担”,参见:《央行罕见大规模减压外汇储备负担 海外投资或加速》,20141017日,人民网:

  http://gx.people.com.cn/finance/n/2014/1017/c352207-22637657.html

0

话题:



0

推荐

薛力

薛力

249篇文章 3年前更新

国际政治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南海研究院兼职教授。研究领域:中国对外战略、中国外交,海洋问题、能源政治,近期比较关注南海问题与“一带一路”。出版专著2部,主编2部,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政治研究》等国内代表性国际关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在海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时事评论文章约200篇。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