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春节致辞与东亚礼文化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 薛 力
今年给中国人拜年、包括用中文说“新年好”的外国领导人不少,如美国总统特朗普、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英国首相梅与查尔斯王子等。但在本国国旗前正襟危坐、录制一段完整贺年视频者,日本是独一份。安倍晋三系首次这么做,去年是针对在日华人发文贺新年。其行为背景是中日关系整体转暖,但以这种很正式的方式表达,无疑有更多的考虑。
中日建交后,两国关系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日方采取某种行动引发中国的强烈不满,双边政治关系急剧降温,并影响到双边的人文交流(对双边经济关系的影响相对较小)。经过一段时间后,日本方面以种种方式与中方沟通并示好,中方经过一段时间的“矜持”后回应逐步积极,直到双边政治关系正常化。
中日双方为什么会采取这种不同的应对?言人人殊。就儒家文化圈而言,用“礼文化”可以较好地解释。
“儒释道”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但侧重点不同:佛教处理人与内心之关系,道家处理人与自然之关系,儒家思想则处理人与人之关系。而且,从汉武帝开始,儒家逐渐发展为一整套处理君臣、夫妻、父子、朋友关系之价值观体系。因此,儒家价值观在中华文明中之代表性强于佛教与道教。一般认为,“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之集中体现,故称被为“五常”。常者,恒定不变也。个人认为,“五常”之核心并非孔子所看重之“仁”而是“礼”。“仁”“义”是“礼”之体现,“仁至义尽”即为“有礼”。而“智”“信”是实现“礼”之手段。“平等”现已成为一种普世价值观,但究其根源乃一种基督教世界观。儒家并不重视“平等”,其所重者,“秩序”也。国家与社会之有序运转端赖一整套“礼仪制度”,“礼”亦长期作为“人际关系处理是否得当”之主要评判标准。馈赠物品被称为“礼物”同样与此有关。“礼”在中国几乎“无处不在”且今日依然“随处可见”。
因此,汉代以降与其说是“孝治天下”不如说是“礼治天下”,体现为对个体强调“孝”(汉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对下属强调“忠”,对藩属国则实行“薄来厚往”。
周边深受中华文明的王朝与藩属国,也接受了“礼治天下”的理念。日本主要受隋唐时期中华文明的影响但结合了神道教,朝鲜半岛主要受宋明儒学的影响但创造了性理学。因而有“唐朝看日本、明代看韩国”之说。此外,中华民国主要承继明清文明,因此也可以说“清朝看台湾”。越南北属时期较长、发展儒学不多,但968年独立后强调王朝独立性。
“中华”二字,“中”通常指“中心”“中央”。而“华”在古代通“花”,指事物中的精华部分。日本与韩国均有观点认为,本国在某些时段才是“中华”,因中国历经多朝,且有“蛮夷统治”的朝代,自己在保存与发扬中华文明上做得比中国本土更好。荻生徂徕与山鹿素行是这方面的代表。杜维明、朱谦也认为,中国文化断代比较严重,以至于儒学影响与儒学研究在当代韩国冠于东亚汉字圈。
汉字圈国家偏好不同儒家价值观。一些学者认为,汉代以降中国各王朝看重“孝”,朝鲜半岛强调“义”,日本偏好“忠”,越南侧重“智”。朝鲜重“义”源于宋明理学与中国北方地域文化的影响、展示朝鲜王朝文化独立性的需要。日本取“忠”源于隋唐时期中华文明与日本神道教的影响(武士道乃神道教与儒学结合之产物,亦受道教与佛教若干影响)。越南好“智”源于保持独立王朝的需要、中国南方地域文化、佛教(越南北方)与婆罗门教(南方)的影响。越南还在中南半岛比较典型地复制了“华夷秩序”(“朝贡体系”乃基督教文明视野之命名,并不准确):与朝鲜历代王朝统治者“称王不称帝”不同,丁部领结束越南北属时期的做法是“建政称帝”,并要求周边小王国“进贡称臣”。
在儒家文化圈中,韩国人取中文名爱用生僻字,而日本人则以“有礼”让人侧目。日本可能是保存“礼制”最多的国家,这集中表现在茶道与敬语上。
“重礼”让日本受益匪浅。二战后的日本,经济上迅速崛起,文化上以“传统特色”驰誉于世。日本人的谦虚多礼也备受推崇。部分与此相关,持日本护照能免签证进入190个国家和地区,列全球第一。
日本在处理对华关系时,能屡屡优先示好,并非示弱或者认错,而很可能是认为,这样做合于“礼”、有助于提升日本的国际形象、改善中日关系。中国倾向于做“响应者”,也与历史上长期处于华夷秩序的中心位置有关。
ps:有内行人一看此文即说:怎么刚刚切入主题就结束了?是哦,发现那是个深水区,只能蜻蜓点水一下,从中国视野说两句,要论证安倍此举与日本礼文化、中华礼文化的关系,需要专题研究。薛,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