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此文系9月1日“土耳其的历史魅力”的续篇,通过一些案例展示土国魅力所在。
上文展示了土耳其漫长而复杂多变的历史。这会带来众多的历史痕迹。遗憾的是,许多痕迹已经湮灭于历史长河中,经过考古挖掘的项目有限,现在能被旅游者看到的历史痕迹主要来自迈锡尼文明、古希腊、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等时期,代表性的历史建筑有:特洛伊遗址、以弗所遗迹、圣索菲亚大教堂、蓝色清真寺、耶莱巴坦地下水宫、伊斯坦布尔大巴扎。
对于国人来说,最有名的大概是特洛伊遗址了。历时十年的特洛伊战争(公元前1193年—前1183年)既毁灭了位于达达尼尔海峡东岸的富裕城邦特洛伊,也导致伯罗奔尼撒半岛上迈锡尼王国进一步衰败。战争的原因,许多人熟悉的说法是: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带走了斯巴达国王的美丽妻子海伦,还顺走了许多珍宝。但历史学家认为深层原因是,衰败中的希腊各邦羡慕富裕的小亚细亚西南沿岸各邦,以上述事件正好给了他们一个很好的战争借口,因而在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的带领下组成希腊各邦联军。
被战争毁灭的特洛伊城邦在历史上默默无闻三千年,直到德国考古学家海因里希·谢里曼1871年开始挖掘其遗址,才让辉煌的历史得以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不过,挖掘出来的文物大部分都保存在一些西欧国家的博物馆(印象比较深的是许多石像没有头颅,问讲解员,说在欧洲一些博物馆呢。中国银民对此有痛切感受,但也听知名学者说过,许多发展中国家战乱频仍,放在欧洲一些国家保护也好,至少现在各国游客还能看到。从世界史的角度,可以说文物从长远看是“世界的”。但从民族国家的视野看,这种观点显然不被接受)。遗址附近的博物馆只是保存了少量的出土文物。遗址中见不到比较成型的建筑,只有残存的墙基,供游客们凭吊与遐想。
古希腊的地理范围西部到西西里岛,东部到小亚细亚中部与西部。而位于小亚细亚西南部海边的以弗所,从迈锡尼文明时期起就是重要城市,后来又是因为河道淤积自动放弃的,因此留下来的历史痕迹众多,如图书馆、剧场、圣母玛利亚隐居地。图书馆有一面墙相对完整,看上去类似澳门的大三巴牌坊。沿山而建的剧场一排排座位相当齐整,应该是经过整建。令人感慨的是当时历经百年建成的阿尔忒弥斯神庙,据说是古代最大建筑,为七大奇迹之一。可现在,游客唯一能看到的是几节断石拼接起来的石柱。倒是以弗所考古博物馆内,那个拥有众多乳房的阿尔忒弥斯神像比较完整,似乎成了这一带历史痕迹的代表,在旅游图册中被隆重地介绍。众多的乳房被解读为生育力旺盛的象征,这对于生殖、狩猎女神来说,相当重要。有必要说明的是,她向父亲宙斯发誓终身不婚,是希腊神话中的三个处女神之一。
阿尔忒弥斯神像
圣索菲亚大教堂现在是个博物馆,当年却是拜占庭帝国最大的教堂。从建筑学角度,亮点是巨大的穹顶。据说修建的过程中几次掉落,后来采用了“叠进式”底座才将其稳稳地托住。从国际关系学的角度,亮点则是奥斯曼帝国并没有拆除教堂,而是对它进行适当的改建后当作清真寺使用。改建的过程中并没有铲除墙上的基督教题材壁画,只是用涂料覆盖。穹顶的基督像甚至没有被覆盖。大门上的十字架则改为箭头。墙上挂了几个“大圆盘”,盘中是一些阿拉伯文字,当与伊斯兰教义有关。这么粗糙地“改建”折射出一点:奥斯曼帝国对非伊斯兰教的宽容。这一点对于维持一个庞大帝国的稳定非常重要。
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外观
以石头风景著称的卡帕多奇亚有许多洞窟教堂,知名的有苹果教堂、拖鞋教堂、黑暗教堂、蛇教堂等。这些教堂尺寸类似中国的四大石窟,但其中的一些壁画相当精美。这些中世纪壁画能保留下来,也离不开奥斯曼帝国的宗教宽容。
离圣索菲亚大教堂200米左右,就是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为奥斯曼帝国最大的清真寺,因为内墙使用了2万多块蓝色伊兹尼克瓷砖而被称作蓝色清真寺。但让人瞩目的是,它的宣礼塔是六个而不是四个。通常只有麦加的清真寺才可以有六个宣礼塔。不管造成这一点的原因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奥斯曼帝国的势力与雄心。
蓝色清真寺
这两大建筑已经成为土耳其旅游业的象征,出现于各种相片与画册中,并且成为重点推介对象。
大教堂附近的耶莱巴坦地下水宫,是拜占庭帝国首都的蓄水池,能装十万吨水,够当时全城人用一个月。一系列巨大的石柱让参观者印象深刻。如果在地上,这就是一个巨大的宫殿。这个建筑的一些谜团现在依然没有解开,如排水口的位置在哪里。水宫的一大卖点是,有两个个石柱的底座都是蛇发女妖美杜莎头像。对此有几种解释,我倾向于“柱子太短”说。
美杜莎头像成柱脚
在穆斯林聚集区旅游,少不了两个景点:清真寺与巴扎。但伊斯坦布尔大巴扎依然具有代表性:1461年建成使用至今,占地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里面有超过60条街道,18个门,4000多个店面,每天慕名而来的世界各地游客超过20万人次。里面不单单有旅游纪念品,也有昂贵的物品。有必要强调一点:这里不是买贵重物品之处。你懂的。
那么,对历史不那么感兴趣的人,土耳其又有什么魅力值得品味呢?且看另文。
此文2018年10月1日发表于《世界知识》之“地心力说”专栏。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