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此文部分内容发表于《丝路瞭望》2017年第1/2合刊。编辑删除的未必是作者认可的,这在中国是相当普遍的现象。编辑有编辑的理由,作者有作者的依据。作为稍稍弥补的手段,选择在博客中发表原稿。碰上大刀阔斧地修改而不告知的编辑,下次就不想与之合作了,已经因此排除了几家刊物、报纸、网站。海外编辑比较少改作者的文字,即使改,也会征求作者意见。这是我的体会。
这是1月2日发布的博文《华沙小记》的杂志版,由于是给正规刊物写,因此,不能太率性。有心者比较一下即知。对了,最近老做这种“不务正业”的事情,好多稿债呢。自责一下。
对于国人来说,波兰是个相对陌生的国度。主要原因是,距离遥远、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不如西欧国家密切、还没有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或许与此有关,雪华编辑读过我的新浪博文“华沙小记”后,建议笔者结合“一带一路”,写一写人文华沙,与读者分享。好吧,恭敬不如从命。
不过,华沙在中国具有相当的高知名度,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冷战时期的华沙条约组织有关,以至于几年前以清华为首的高校招生联盟,依然被戏称为“华约”,以示与北大为首的招生联盟“北约”分庭抗礼之“韵味”。其实,对于中东欧国家来说,华约已是相当久远的过去,“尽量与冷战痕迹切割”是这些国家普遍选择,连“东欧国家”的概念都不愿意使用,坚持改用“中东欧国家”。
历史文化背景
就波兰而言,对“苏联痕迹”更没有什么好感,华沙市中心一栋苏式建筑,也是几经讨论才没有被拆除。它方方正正地耸立在市中心,周围比较空旷,无论白天晚上,来来去去都能看到,那几天成了我的参照坐标。这栋188米高的大厦修建于1950年代,是苏联送给波兰的礼物,有3288个房间,3个剧院,1个游泳池,1个博物馆和1个可容纳3000人的会议厅。现在是科学文化宫,有许多与科学文化有关的机构和组织。当地人把这栋大楼戏称为“斯大林注射器”、“俄国婚礼蛋糕”。中国人对此则有不同的感觉,中国的旅行社也把它列为主要景点之一。
对波兰人来说,这显然不是华沙代表性的景点。行前粗粗做了一下攻略,发现华沙景点不少:老城区、国家博物馆、 美人鱼像、 肖邦公园 、 城堡广场、 维拉努夫宫、总统府 、无名烈士墓、圣约翰教堂、王宫城堡、华沙起义博物馆,等等。但并不清楚它们的具体方位。可支配的时间才两个半天,只能选一个景点走一走,另外半天希望能去一个代表性的名人故居。初步决定去老城区与国家博物馆。最后的结果有点意外:逛老城区的过程中,经过了上述景点中的好几个。可惜,冷困交加中的我,当时的感受并不深切。而国家博物馆则被起义博物馆取代。起义博物馆在波兰学者眼中,更值得向“老外”推荐,我也乖乖“上钩”了。
走访名人故居的愿望未遂。与中小学时期所受教育高度相关,在我的眼中,代表性的波兰人不是国王、大公、将军、主教、教皇,而是一些文化人。密支凯维奇、显克微支、米沃什固然厉害,但哥白尼、居里夫人、肖邦无疑更值得景仰,无缘走访这些人的故居是此行的一个缺憾。
后来才知道,哥白尼的家乡在波兰西北部的托伦,在南部的克拉科夫大学接受本科教育,主修医学,对数学与天文学有强烈兴趣。毕业后到意大利深造,学习神学、天文学、医学、法律,然后回到波兰北部,在埃尔门兰德的弗洛恩堡大教堂工作,神父是他的职业,业余时间研究天文学。他生活的时代波兰的首都是克拉科夫,而他长期生活的北部则属于德语区,普鲁士的影响大于波兰。此行接触到的哥白尼痕迹是,波兰科学院门口小广场上他手持天体的雕像。这说明波兰官方对他文化身份的认同。但波兰学者强调他的生活地点与所用语言,说明他的文化身份问题,并没有获得波兰人的一致认可,尽管他生活的时代,民族国家体系尚未形成。
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肖邦与居里夫人身上。华沙国际机场以肖邦的名字命名,华沙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更是国际顶级钢琴赛事,但也有波兰学者提到肖邦的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才是波兰人。言下之意,他不算典型的波兰人。肖邦似乎更认同自己的波兰人身份,并为波兰的复国做了不少努力。居里夫人出生于华沙一个中学教师家庭,父母都是波兰人,上面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是一个特别聪明的老幺。当时的波兰女子不能上大学,她因而赴法国求学、工作,并与法国人结婚,还取得法国国籍,主要成就也在法国取得。从个人政治身份看,她更不算波兰人。但华沙确实有她的故居,且离华沙老城广场不远。是一栋三层小楼,有一些个人用品,包括她使用国的一些研究材料。参观者不多,需要买门票。遗憾的是,行前功课没有做到这个程度。那些学者表示不知道她的故居后,我也就放弃了。只能留待下次。
老城区与起义博物馆
飞抵华沙是在当地中午,到旅馆安顿后,听说老城区可以步行抵达,立马前往。几个小时走下来,后果有点儿严重:右踝红肿疼痛了几天。但依然非常值得。步行是体验一个地方风土民情的有效方式。而且,除了老城区,还看了一些相关知名景点。
旅游地图上标示的华沙老城区(old town)只是维斯瓦河边不大的一圈,但与此相邻的红色城堡、城堡广场、总统府、国家剧院、华沙大学、波兰科学院,也可以看作一般意义上的老城区。一水儿的石板路,很适合悠哉地闲逛。我懵懵撞撞地把这些地方走了一遍,回味起来,滋味日增。
波兰科学院是一栋大理石白色建筑,楼层不高,一层正在内装修。大楼前的小广场上有一些积雪,哥白尼雕像前,间或有人在拍照。华沙大学校门不怎么巍峨,校园内积雪的路面有点脏,建筑物不高,也看不出明显特色。倒是总统府给我留下一点印象:一栋U型建筑,朝向大街,没有围墙,只有一个游动警卫看守,行人可以随意在那儿逗留拍照。团体参观需要提早两周预约。个人参观是否可行不得而知。1955年《华沙条约》在此签署,1989年波兰政府与团结工会之间的圆桌会议也在此间召开。
城堡广场上游客不少。中间的圆柱脚下不时有人拍照,能在寒风中悠然地摆姿势,应该是当地人。反正我缩脖子都来不及。红色城堡上的海报显示里面正在举办画展。入口是一扇小门,门口有人看守。犹豫了一下,没有进去。再往前走,左侧是一些商店,卖各种旅游纪念品,看了两家,都是波兰工艺品之类的。右侧是个教堂,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外墙上的红砖看上去挺新,进去探头探脑了一会儿,顺便暖和一下身子。内中特出之处是,两个并排躺着的教士雕像。后来才知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圣约翰教堂,有许多大人物的石棺,那两人是15世纪的修道士,自愿被封闭在房子里修行,希望以此成圣,很快就饿死了。可惜教皇认为他们的行为个人功名心太重,没有给他们封圣。
再过去就是一个开放的院子,四周有房子,院子中间是个小滑冰场,有大约十来个大人小孩在滑动,似乎没有什么高手。滑冰场外散布着几个售货亭,卖热狗、面包片、巧克力汤,以及可以散买的烈酒。看了一下,价钱不贵,但没有壮胆的同伴,不敢尝试,虽然知道这是御寒的有效方式。
老城至此到头。天气冷,肚子里冷,还困,只好掉头往回走,顺便进一家超市看一下当地物价,听装可乐、水果、蔬菜等价格比中国稍高一点儿,除了面包与苹果。
起飞当天上午,去了一谈华沙起义博物馆,离住处步行十分钟,系由一个老的发电厂改建而来,典型的波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那天参观者不多,相当部分是中小学生。学生们听讲解之余,不时收集一些博物馆提供的特定场景介绍卡片,大概回去写作业用?最引人瞩目的展品是一架飞机。信件、报纸、衣物、枪械等,有的是原物,有的是复制品。为了弥补展品的不足,使用了不少声光电技术,以展示1944年德军占领下的华沙,国民军与居民起义的场景。
抵抗入侵具有天然的正当性,但这场起义的必要性值得进一步探讨。在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下令发动起义,是因为苏军已经占领了维斯瓦河对岸,担心苏军全面占领波兰后自己成为“多余的人”。这种背景下的起义自然无法得到苏军的支援,结果是,起义遭到德军镇压,军民死亡近30万人。希特勒还下令摧毁了华沙85%的建筑。从照片上看,中心城区许多房子只剩下了墙壁,连窗户都没了,有的只剩下地基。这并不常见。
现在的老城区是战后重建的,涉及900多栋建筑,基本上恢复了社区原貌。这是一项很惊人的工程,老城区也因而在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破例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
波兰与一带一路
我心目中最为典型的三个波兰人,在波兰学者眼中却又不同的看法,这是行前没有想到的。也许因为我接触的都是国际问题学者,对于文化与政治身份有更为深入的思考?他们对我寻找三人的痕迹反应并不强烈,反而经常提到现在的波兰人99%都是波兰族,最大的波兰人城市不是华沙,而是有200万波兰人的芝加哥,等等。
这提醒我,中国与波兰之间这种认知上的差异可能广泛存在,在“一带一路”问题上也是如此。波兰学者在谈到“一带一路”时,一方面强调其重要性,波兰必须参与其中,但同时也表达了不少疑虑,如波兰对华巨大的贸易逆差,中国企业比较少在波兰进行绿地投资。经常强调波兰的一些重要性:位居欧洲的中心地带,是中东欧最大的国家,与欧洲关系密切,有五大经济中心,许多IT企业进驻克拉科夫,与捷克交界的地带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德国的大部分汽车企业的装配线都已经转移到这一带,波兰是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路,等等,以展示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他们也坦承波兰企业不大,在中国投资办企业的还比较少(一月初在北京与一位很熟悉中国的波兰学者交谈,他也说不出几个在华投资的波兰企业),但熟悉欧洲市场,可以与有资金、有技术的中国企业合作,开拓西欧市场。波兰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或老化,需要中国的投资与基建能力。他们也提到,波兰现在可以向中国出口的产品不多,农产品有一定潜力,特别是苹果。作为欧洲最大的苹果产地,希望能在16+1框架下大规模提升对华出口数量。
在中国的全球战略与经济外交中,波兰的整体重要性并不突出,也没有优势特出的领域。但在区域战略中,有必要予以适当的重视,也有不少合作的空间,主要是政治、经济、文化领域,较小程度上还包括战略领域。波兰目前的外交取向可以概括为“经济靠欧盟,军事靠北约,安全靠美国”。在中东欧地区事务中力图扮演主要角色,并在外高加索事务中发挥影响力。但这只是意愿与趋势。就目前而言,波兰属于维谢格拉德四国的领导力量,对其他中东欧国家的影响有限。波兰固然怨恨与害怕俄罗斯,但对德国也谈不上信任与亲近,尤其不满德国在政治、经济上对波兰的挤压,包括限制高科技技术向波兰转移,抢夺波兰的投资机会。而波兰与中国合作的愿望与努力,也不时遭遇来自美国的阻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建设如何在波兰实施,如何与欧盟的容克计划以及波兰本身的发展规划进行对接,确实值得中国与波兰双方共同研究。
在亚欧大陆上,西部的欧盟与东部的中国作为哑铃的两头,如果能携手合作,促成中亚、西亚、中东欧的发展,亚欧大陆将成为世界的重心。人类历史将进入“亚欧时代”。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