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今年春节在福州只呆了一周,原因是,春节期间收到了两个会议邀请:2月10号在新加坡,2月21-22日在堪培拉与墨尔本。时间有点紧,赶回北京办手续,还好都顺利成行了。

 
        新加坡市区与几年前相比,变化不大。首次感受了一下南洋理工大学的校园氛围,感觉上,类似香港科技大学,依山而建的一所大学。香港科大在海边,南洋理工离柔佛海峡还有3公里左右的直线距离,是一所山里的大学,但校园挺美,满眼绿意。准备找机会到那儿小呆一阵,不知道今年能否找出时间?对于此次新加坡之行,一个小小的意外是:进入海关非常顺利。听到一些人说,有些外国人因为发表对新加坡的批评意见(哪怕只是在网上顺便说点什么)而被拒绝入境,或者被吊销签证。而俺最近发表了好几篇与新加坡相关的文章,其中对新加坡不无批评,会不会也被拒绝入境呢?结果似乎说明,新加坡对于外国学者的批评,还是有一定的容忍度。希望这个判断能成立。^_^。
 
        写这篇博文主要是因为澳洲行。国人已经去滥了的国度,通常不属于我写博文的对象。但澳洲例外,因为,将近三十年前,就想去澳洲,先学英语,再争取拿个学位。年轻时就想当个学者,最好能成为一个知名的教授。可惜那时候不太顺利。兜兜转转快三十年,变成了社科院的研究员(当然,离知名教授还有相当的距离),倒有了机会,而且对方慷慨地提供商务舱。说明什么?至少两点:
 
       首先一点是,中国的快速发展,使得外国人愿意听中国的声音,国际会议没有中国人发言似乎成为一个缺憾,这在过去几年有真切的感受。2010年前参加国际会议,美国人是当然的主角,哪怕在欧洲人面前。这两年,中国的角色地位明显提升,在有的场合已经超过美国。从发言秩序安排、听众的反应,可以看出,自己的发言在被认真地倾听,提问环节常常是重点提问对象。这里,个人的能力与发言技巧是次要的,人家想听的是中国声音。“离了中国,自己什么也不是”,这俺清楚。
 
       其次,能吸引人的是思想。这两年海内外会议邀请多了起来,多是看了我的中英文文章后发的邀请。这次不同,主办方说:去年访问北京时去了好些单位,接触了一些著名人物、退休高官,觉得我在亚太秩序等问题上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而且显得比较assertive(没想到这个常常用于形容中国外交行为的词也被用在了俺的头上),因此决定请我到澳洲开会,顺便谈谈未来的一些合作。记得去年那次在所里与他们的会面,系因为领导出差,我与两位同事受命接待对方。我说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特点、主张的地区秩序、澳洲的优缺点,不过是一些思考与观察体会。对方当时的反应是:very interesting。他们大概很少听到中国人这么解读中国观点,并且以比较直率的方式点出澳大利亚的若干不足。
 
      另外,此行发现,自己需要提高的地方不少。这次与会的多是六七十岁的人,请的三个海外代表中,新西兰代表六十好几,新加坡代表七十岁,都当过大使。我成了年纪最小的。还有人问我有孩子了没有。白种人熟得快,也老得快,他们看黄种人常常看不出年龄,加上俺的白发暂时还不多。其实,俺也是年过五旬的老汉,一笑起来,脸上的皱纹如涛涛江水,浩瀚惊人,而且绵延不绝。
 
       这些都是见多识广的人:退休知名教授、大学里的院长、八十年代的大使、现任副部长,等等。他们谈论一些经历与轶事时,我不大听得懂到底在说什么。有些是因为文化背景不一样,有些则与阅历有关。在他们眼里,俺还是小鲜肉半枚吧?
 
       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拉扯了这么多,也没有说到要害:到底有什么值得俺博文一写?才发现,对于澳洲,要写出别人没有的新意,不大容易。那就随大流,写大路货吧。同事注意尽量塞入一点个人感悟,以示俺比别人高明一毫米。
 
堪培拉点滴
 
        在堪培拉住了两个晚上,墨尔本住了一个晚上。与444万人口的墨尔本相比,不到四十万人口的堪培拉显然更适宜于居住。那儿的人一看到路口有几辆车就叫碰上堵车了。感觉堪培拉的建筑物都比较新。他们说那是因为城市历史不久。其实,堪培拉作为首都是从1913年开始规划,1927年从墨尔本迁来,这里已经是百年老都。
 
       在从墨尔本飞堪培拉的飞机上与邻座聊天,一位健谈的教授,羡慕中国发展快,特别是高铁,说如果墨尔本到悉尼也有高铁就好了。抱怨澳洲对于大工程,通常的情况是:空谈一阵,然后不了了之,过几年再提起来,再不了了之。他提到堪培拉位于内陆,发展不如沿海城市如伍伦贡。给我的印象是,当时选内地为首都四个错误。后来与东道主聊天,他们提到当时选内地为首都是因为,澳洲的城市都在海边,为了避免战争时期被破坏,特意选在内地。这还真没想到。一战时期规划首都,确实会考虑到战争的影响。
 
堪培拉机场蓝天白云
薛力:延后27年的澳洲首旅
这张拍于20日下午抵达堪培拉机场时。
ANU上空的蓝天

薛力:延后27年的澳洲首旅

    这张21日上午拍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下面是University House的会议室。在天朝帝都呆久了,养成一个恶习:一去到蓝天白云之地,就大发感慨,拍几张这样的照片是常态,有时候还要在微信里显摆一下,哪怕因此而拉仇恨。


AusCSCAP两主席

薛力:延后27年的澳洲首旅

    照片上中间两位是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澳大利亚国家委员会(AusCSCAP)的共同主席,其中左边(白衬衫)是Richard Smith AO,右边(红领带)是Tony Milner教授,一位马来西亚问题专家,他承认亚洲人的价值观与思维模式不同于欧美人,也意识到未来的亚洲秩序可能有自己的特点。
 
     想到一个笑话。Smith先生说在中国经常被称作“Mr. AO”。中国人多知道英国有授勋授爵制度,但多不知道澳洲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勋章制度,AO是第二级。澳大利亚勋章(the Order of Australia)制度建立于1975年,分为四个等级:AC勋章(Companion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AO勋章(Office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AM勋章(Members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OAM勋章(Medals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此前澳大利亚人获得的是英国勋章。Milner教授是AM。2016年有771人获得勋章。排在第一位的勋章原先是AK/AD(Knight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 Dame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 ),但从2015年起这一级不再颁发。

会议中

 

薛力:延后27年的澳洲首旅

俺在发言中。

后现代建筑

薛力:延后27年的澳洲首旅    看到这个名字,不要以为写错了。就叫这个名字。2015年投入使用的建筑物,明显的后现代风格:茅草风格的大门口前廊,弯弯曲曲的梁柱,走廊有点阴森,房间墙壁是水泥的,而且坑坑洼洼,里连个书桌都没有,里面的酒吧叫monster。宣称整个设计的目的是CONNECTING PEOPLE PEOPLE。有一些房间用于学生公寓,接送我的一年级研究生ELKE LARSEN就住在这里,她非常喜欢,庆幸能分配这里。我则不大习惯。代购也。

 

小品墨尔本

 

        墨尔本人口444万,已经接近悉尼的484万。从发展势头看,很可能超过悉尼。这是个运动之城,澳洲网球公开赛就在这儿举行。板球场规模也很大。还有澳大利亚式足球,主要流行于维多利亚州,据说已经被某个大人物引入北京上海。

 

        地图上标出的老城区规模并不大,比较适合于走路。原先计划走一天。结果呢,三个小时走下来,觉得已经能感受到墨尔本的传统风韵了。当然,此前上午已经开车兜了两个小时。Asialink的CEO 女士亲自开车,介绍主要景点,其助手(混血儿,父亲也是福建人)带我下车浏览了一下儿童医院与大市场。她是个精廋的老太太,很能干,介绍说她家族在墨尔本已经住了至少四代。乃与她开玩笑说,那你也是墨尔本土著了。她也笑。谈开之后,听她一边开车一边说:我怎么会变成驾驶员兼导游了?that is a fun。我恭维说,非常荣幸有一个VIP 导游。她也很直接地回答说:那是。其实,她这么做是有原因的。据她介绍,墨尔本的风景比较中庸,不像悉尼那样,有歌剧院、大桥等特出景点。

 

        大学本科时期的同学都在悉尼,这次没有时间去,下次再去感受同学情。从既往的同学聚会看,一堆准老头准老太的聚会,行为做派与年轻时区别不大。还是要有自知之明。我们自己觉得不老,其实,在小年轻眼里,已经是一些老家伙了,除了血压往上走,什么都开始往下垂。

 

      墨尔本好在哪里?比较干净,空气好,现代建筑多,比较安全,靠近海边,物价不贵,华人不少,如此等等,可以列上无数条。我的接触还比较表面。印象比较深的是蓝天、干净、不拥挤。



从墨尔本机场到市内途中

薛力:延后27年的澳洲首旅

        印象中这是第二次坐这种VAN。第一次是在大加拿,那次冷气太足,被冻得够呛,所以印象深刻。这一次,则是与一堆老头。直觉中,这种车是几种人用的:歌星、土豪、黑社会人物。学者外交官们怎么会用这种车?椅子围成一圈,还有显示屏可以点歌什么的。所以,我说了一句:先生们,我们的目标是哪个银行?他们听了也笑。

 

       一个插曲是:路过一个小机场,他们议论热烈。原来,前一天(21日)一架小飞机在刚起飞不久就出事了,机上5个人全部身亡。驾驶员是澳大利亚人,其余4个都是美国人,准备到附近的一个小岛上打高尔夫球。那是个非常好的高尔夫球场。

墨尔本会议

薛力:延后27年的澳洲首旅        22号下午的会议,先分组讨论给大会的建议,然后再集中在这里展示6个小组的意见,最后一并提交给澳大利亚外交贸易部,供其写作2017年白皮书时参考。


薛力:延后27年的澳洲首旅

    墨尔本是维多利亚州首府,曾经当过多年的首都。国民党驻维多利亚州支部的牌子依然留着,有历史价值。现在的国民党已经没有必要这么做了。现在觉得,当时应该进去看看,找几个老党员聊聊。

墨尔本唐人街

薛力:延后27年的澳洲首旅

    墨尔本唐人街有两三条街,但主要部分位于上图小伯克街,横穿两个街区,因此有四个这样的牌坊。伯克街东西走向,街中南北走向的小巷不少,但都不长。游客不少,包括一些非华人旅游团。建筑与卫生方面,比旧金山的唐人街强,但不如华盛顿唐人街。华盛顿唐人街已经与周围建筑差别不大,是我见过的最现代化的唐人街,这方面横滨唐人街也比不上。纽约的唐人街则比较脏。洛杉矶唐人街散得比较开,高楼不多,卫生一般。
 

站在两个街区之间展览路上,从街口往西拍。入口右边不远处,就是俺吃面条的餐馆。街上餐馆不少,价格也不贵。套餐价格多在7.8到8.9澳元之间。这是含税价。面馆老板告诉我,20澳元以下的账单刷信用卡要加收1澳元。

    在墨尔本唐人街吃了一碗面条。这碗面条8.9澳元(折合人民币不到50元),考虑到澳大利亚人均GDP是中国的9倍,这个价格并不贵。而且牛肉块不少。俺不怎么吃荤类食物,但为了不浪费高质量的澳洲牛肉,这次破例予以纳入胃中。并不饿,原想喝点热汤,却发现汤有点咸,小郁闷中,勉强喝了几口。

墨尔本皇后大市场?
    墨尔本最大的市场,一半卖水果,一半卖衣物。与国内同类市场没什么差别,也不是很干净。没有找到国内看不到的水果类型。JENNY说,现在中国什么没有。倒也是。此行没有买任何东西。从市内到机场,没有发现有想买的东西。

等待开门的运动品粉丝们

薛力:延后27年的澳洲首旅

    这是墨尔本老城区Flinders大街上一个运动用品商店外的情景。十几岁的年轻人从店门口两次排开,等待开门。据说是要打折。几百个小伙子,都是一身运动装,在那儿排队,还有人负责分发矿泉水。

 

薛力:延后27年的澳洲首旅

    图中右侧就是皇冠酒店,有三栋建筑,占地甚广。有赌场、酒店内也有一些中文标识(如电梯),显然有瞄准中国人的意思。据说老板是华人。


墨尔本皇冠酒店窗外

     在墨尔本的住处是皇冠酒店。入住后发现窗外景色不错,随手拍了一张,就是这样。这样的景致,可以部分解释为何好多华人依据墨尔本。JENNY说,墨尔本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过悉尼,未来很可能全面压过悉尼。她的家族在当地生活了好几代,对墨尔本有特殊的情感,说话可能有点夸张。但两天的初步接触,觉得墨尔本确实是一个宜居城市。行前S博士说她非常喜欢墨尔本。看来是有道理滴。

 

     最后,说一点此行的意外感受:特朗普上台对澳大利亚人的冲击远远超出想象。特朗普的言行,似乎让他们变得六神无主了,因此,开口闭口"uncertainty",他们散发出的焦虑、担忧情绪,不弱于日本,没有像安倍政府做得那么露骨而已。中国也担心特朗普带来的不确定性,但远没有澳大利亚那样强烈。他们解释,这是因为中国不是美国的盟友。我部分赞成,但觉得,没有了美国,澳大利亚的国家安全依然有保障,方式不同而已。第二天下午几个外国代表的发言,也被要求以此为关键词。我觉得他们有点担忧过头了,并坚持把自己的发言题目定位“limited uncertainty”。从这件事,以及对于后期合作问题的讨论中,深刻感受到澳大利亚受美国影响之深。虽然他们自己觉得比较独立,不会盲从美国。我则隐约觉得,他们在安全与价值观问题上,基本上是美国的回声,没有多少自己的东西。因为与亚洲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澳大利亚试图强化与亚洲的关系,并在亚洲与欧美之间扮演桥梁。问题是,Milner教授也坦承,澳大利亚在中美之间没法netrual。那么,亚洲需要“美国的回声”来充当桥梁么?

 
 
 
 
话题:



0

推荐

薛力

薛力

249篇文章 3年前更新

国际政治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南海研究院兼职教授。研究领域:中国对外战略、中国外交,海洋问题、能源政治,近期比较关注南海问题与“一带一路”。出版专著2部,主编2部,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政治研究》等国内代表性国际关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在海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时事评论文章约200篇。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