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主要信息如下:
 
大国思维确立与展示。
 
大国担当色彩突出。
 
周边外交已成重中之重。
 
底线思维凸显。
 
公众外交面临挑战。互联网时代民众对外交的影响力明显提升,因而,以受访国普通民众为主要对象的公共外交,已经成为各国领导人出访的一项议程。新一届中国政府领导人也对此高度重视,并尝试通过东道国的语言、民谣、掌故、文学作品、文物、民间交往案例等,提升东道国民众对中国与“一带一路”的认知与接受。应该说,这在当时取得了相当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中国的经济实力在提升,对“一带一路”沿线国经济建设的参与度在加深,与沿线国的人员往来在增加,但整体而言,沿线国家普通民众几年来对中国的接受程度并没有明显提升,一些国家民众对中国、中国人、中国公司、中国商品的疑虑甚至有所增加。这些甚至开始影响沿线国政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决策。这种现象虽然尚未成为“普遍的主流”,但依然值得中国深思。中国政府很清楚“民心相通”的重要性与实现的难度,但对于如何应对挑战,还缺乏清晰的思路与对策。
 
从发达国家走向海外的历史看,东道国的上述反应是必须经历的阶段。如何被东道国民众从心理上接受、赢得东道国政府的信任,是一个系统过程,从实施到见效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发达国家官方的反思与政策调整,然后以透明、可信、不具有威胁性的方式实施进行投资、实施合作项目,包括鼓励非政府机构与普通民众的参与、重视民生小项目的实施、培育东道国的“知我”阶层、展示企业与公民对当地的社会责任,等等。一般来说,通过大约一代人时间的努力,情况将整体改观。
 
总之,2016年的中国外交,与前两年相比,可圈可点之处甚多,但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带一路”既是新一届中国政府确定的对外关系“顶层设计”,无疑属于长期战略构想。为此,不妨把2017年确定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反思年”。
 
此文2017年1月4日发表于光明网
 
话题:



0

推荐

薛力

薛力

249篇文章 3年前更新

国际政治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南海研究院兼职教授。研究领域:中国对外战略、中国外交,海洋问题、能源政治,近期比较关注南海问题与“一带一路”。出版专著2部,主编2部,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政治研究》等国内代表性国际关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在海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时事评论文章约200篇。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