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不大清楚80后、90后的感觉,反正,俺这样的天朝中年男银,对波兰有某种不可替代的记忆。这成为接受邀请到华沙开会的一大动机。对波兰过去百多年的曲折历史,多多少少有一点“感同身受”。80年代的大学生么,对哥白尼、肖邦、居里夫人的敬仰挥之不去,这相当正常。但主办方12月6号与7号都安排满了:6号上午下午各有一个交流学术活动,7号整天会议。只有飞机抵达的5号下午与飞机离开的8号当天上午空闲。因此,只能在华沙小小地“探询”一下:5号下午步行几个小时,用于探访华沙老城(old town),并沿路体会“华沙风韵”;8号上午原先计划去一下国家博物馆,最后则去了1944年华沙起义博物馆——马尔塔博士推荐的,认为离我住的宾馆很近,也很有特色。

 

一、肖邦、哥白尼与居里夫人

 

    到了华沙才知道,华沙城内不容易找到上述三个人的痕迹。

 

    肖邦故居是热拉佐瓦-沃拉,距离华沙有100多公里,据Iwanek博士说,华沙老城附近的国家博物馆有一些他的痕迹(手稿、用品)。对于欧洲古典音乐发烧友,那是必去之处。而我这个音乐盲,去了国家博物馆大概也体会不到什么,最多充一下风雅,满足一下知识分子的好奇心:这个39岁就去世的音乐天才,到底牛在什么地方,以至于波兰最大的机场以他的名字命名?为什么他之后,波兰就难以出现类似的音乐人才?

 

    在宾馆集中听了一阵他的音乐,发现不少钢琴曲的旋律都有点耳熟。当然,他与法国作家乔治·桑的爱情,更是80年代文青心目中的经典爱情桥段之一。一个女人气的男人,与一个男人气的女人,两人共同生活的9年,是肖邦创作的高峰期,两人分手后肖邦再无高质量的作品问世,似乎“江郎才尽”了。一般认为,没有桑的猛烈爱情与细心关照,肖邦写不出那些伟大作品,如《二十四首前奏曲》、《降b小调奏鸣曲》、《b小调奏鸣曲》和《f小调幻想曲》。艺术与爱情的关系特别密切,二者都需要高度的情感投入。有波兰学者提到肖邦的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言下之意,他不算典型的波兰人。但肖邦自己似乎更认可自己的波兰人身份,并为波兰的复国做了不少努力。

 

    波兰科学院门前小广场上摆着哥白尼手持天体模型的塑像,说明官方认可他的贡献与波兰人身份。但有波兰学者提到,他生活在波兰北部的托伦,一个中世纪重镇,当时那里是德语区,普鲁士的影响远远大于波兰。由此凸显了一点:虽然这是民族国家体系形成以前的事情,但依然影响了部分波兰人对他的文化认同。这是去波兰之前没有想到的。波兰人爱说,波兰99%的人口都是波兰族。据悉,最接近波兰族的是乌克兰人,有100多万乌克兰人在波兰生活打工,这对于出生率不高的波兰很重要。但波兰坚决反对接受欧盟2015年分配的7000名中东难民(基本上都是穆斯林),理由是波兰福利制度还没有建立,本国穷人都照顾不过来,实在没法帮助这些难民。况且,他们来了之后,也会发现与德国等地的亲戚相比差距太大,最后还是会离开波兰。

 

    从中可以看出,波兰与提倡多元文化的西欧国家不同,民众与官方都还没有做好大规模接纳穆斯林的心理准备。其他中东欧国家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同样反对欧盟的难民分配计划。而西欧与北欧国家则大多数同意接收。从中可以看出欧洲内部的差别。不完全是经济原因。有可能,即使波兰经济发展到了德国与法国的程度,也未必能像它们那样接纳中东难民,这从韩国与日本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包容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新教国家似乎相对容易接受多元文化。但同样是天主教国家,法国等国家一样形成了多元文化氛围,波兰等中东欧国家则还没有。殖民历史所形成的关系纽带是否对多元文化的形成有一定作用呢?待查。

 

波兰科学院

薛力:华沙小记

    俺这样的中国人,通常把居里夫人当作波兰人的代表之一。但波兰人未必这么认为。她出生于华沙一个中学教师家庭,父母都是波兰人,上面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却是一个特别聪明的老幺。当时的波兰女子不能上大学,她乃赴法国求学、工作,与法国人结婚,取得法国国籍,主要成就也在法国取得。因此,与上述两人相比,她更难以代表波兰。以至于我问过几个波兰学者,都说不知道她的故居在华沙什么地方。回国后搜了一下,发现她的故居离华沙老城广场不远,一栋三层小楼,有一些个人用品,包括她使用国的一些研究材料,参观者不多,需要买门票。可以说,她在中国的名声要大于她在波兰。如果下次有机会去华沙,还是会去看一眼。这纯粹是个人情结,对象能否代表波兰已经不重要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一些美籍华人著名学者也不是中国人,但在中国却备受重视,其在中国的知名度远远高于在米国。

 

 

二、华沙老城  

    

    华沙号称是世界上绿化率最高的城市,城市绿化带连同郊区森林。但冬季的华沙,通常情况下,满眼都是光秃的树桠,以及不时可见的积雪。除了少数情况(如下图)。

 

    华沙(warsaw)波兰语写作warszawa,据说是为了纪念华尔西(warz)与莎娃(zawa)这对情侣而取名。13世纪获得城市资格,1596年波兰国王瓦萨三世把首都从克拉科夫迁到华沙。但华沙多灾多难,多次遭到严重毁损,二战中85%的建筑物被毁,主要是德军的功劳。华沙的战后重建让人惊叹:走原样复建的道路,900多座历史建筑得到原样修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现在旅游地图上标注的老城区,挨着维斯瓦河,面积不大,一会儿就可以走完。华沙大学的师生在战前对代表性建筑物进行绘图留样并拍照,这为重建奠定了基础,战后世界各国10万波兰人回国参加首都重建,全国各地倾力支持这项工作,因此,老华沙的风貌得以重现,并赢得世界的尊重。老城区也因而于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破例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通常而言,这类复建的社区不能被列入。

 

战争研究大学校园雪景

薛力:华沙小记
    从所住的Radisson Blu Centrum Hotel 一路往东,步行到Swietokrzyska路与Krakowskie Przedmiesie路交叉口,Sarek博士说,右边的Nowy Swiat路通往火车站与国家博物馆,但周一闭馆。左边沿着Krakowskie Przedmiesie走,沿路过总统府通往老城。他要到火车站办点事,因此,与Sarek博士分手。

 

    一下子感受到了华沙的寒冷,赶紧先跑到一家面包店,用四个兹罗提(1.0兹罗提约等于1.6元人民币)买一些东西,就着矿泉水充饥,尔后沿着石板路慢慢逛。先波兰科学院,一栋不大的白色建筑,大楼前的小广场上一个手持天体模型的人物塑像,不用说是哥白尼。地心说与日心说,现在看来都是错误的。人类看法上的这种调整,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小小的变化。但在文艺复兴时期,却颠覆了基督教固守千年的世界观,绝对属于乱人心的大号“异端邪说”。他活了七十岁。这与谨慎有关。1543年5月24去世那天,出版商才收到他寄去的一部书稿。这样做是有必要的。他之后的布罗诺1600年被宗教裁判所烧死的一大原因就是传播日心说。1992年罗马教廷宣布为布鲁诺平反。

 

    用理性进行审视,会发现基督教理论并不严密,可以说漏洞多多。罗马教廷与天主教教士们也犯过许多错误,有些可以说是犯罪。但无论天主教还是基督教新教,现在为止合计拥有十几亿的信徒。这固然因为人们需要用宗教信仰来解决生命的意义等问题,同时也因为他们的与时俱进。在美国看到的一些教堂,建筑风格完全不同于人们心目中的欧洲教堂,乃彻底的当代建筑。在美国与加拿大都听人说过,福音派这些年扩展很快。我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注意到一点:福音派的礼拜有不同的版本,其中青少年版用的是现代音乐,包括迪斯科。

 

华沙大学正门

薛力:华沙小记
    接下来是华沙大学,大门小小的,一点不巍峨。回程时忍不住进去探头探脑一下。校园有点挤,地面有点脏,建筑物层数不多,觉得印象深刻的东东不多。当然,大学的内涵,不是这样浅尝辄止就能体会到的。

 

    然后是总统府,与财政部差不多大的一个U字形建筑,开口朝大街,只有两个游动警卫看护,一点也不戒备森严嘛;然后是广场,以及红色城堡;再往前走,就到了一段老街区,多是些旅游纪念品商店。俺装模作样进去逛一小会儿,主要是为了躲避寒冷。建议冬天去的同胞,多穿一点。华沙冬季湿度大,波兰驻华使馆武官事前已经告诉我这一点。没有在室外长呆,感受不到其滋味。逛到一个小院子,中间是溜冰场,一些大人小孩在滑动中哈着气。外面是几个售货亭,卖热饮,热狗,还有可以零卖的烈酒。忍住了“买一杯尝尝”的冲动。对酒不熟悉,也不好意思多问。如果丁教授在就好了,我一个人还是别乱说乱动为好。看了标签,价格并不贵。如果有人同行,很可能就尝了。好奇心人人有,俺还属于比较强的那一小撮。售货亭外几个罩住的“柱子”内是天然气燃烧发出的蓝色火焰,似乎是供人取暖。环境整体上有点脏。待了一会儿,拍几张照片,发现手机冰冷得难以握住。还是往回走吧。路过一个大教堂,进去躲了会儿,困劲上来,有点想在那儿小趴一会儿。还是觉得不妥。那就回宾馆吧。一路上高楼大厦有一些,多数比较新,应该是过去一二十年修建的,除了那栋让波兰人纠结的俄式建筑。发现抽烟的人不少,地上不时可以看到烟蒂。可玛尔塔后来说,现在抽烟的年轻人比10-15年前少多了。路过一个超市,忍不住又去探头探脑一番,查看物价,顺便买点不同种类的面包,用途保密。

 

波兰总统府

薛力:华沙小记    总统府如此向街面敞开,俺去过的美日英等大国都做不到。右侧镜头外有一个持枪的游动警卫,楼左侧的另一边也有一个。雕像据说是波尼亚托夫斯基亲王,1818年他买下这个私人宅邸,改造成总统府。

 

红色城堡外的交通要道

薛力:华沙小记

 

    左侧的红色城堡里面正在举行画展,俺没有艺术细菌,因此懒得进去。当时想拍的是这个交通要道,回来一看,发现夕阳下的城堡照片上比实地好看,而蓝天加上远处的小云,更是自然状态下的天景。蓝天对于来自帝都的人,有点吸引力,


冬季下午四点的华沙

薛力:华沙小记
    华沙的地理纬度与黑龙江的黑河差不多,因此,冬天下午四点天就黑成这样了。右侧为所住的酒店。看照片就知道,这一带是商业区。

 

色城堡前广场所拍飞行痕迹

薛力:华沙小记
    红色城堡前的广场上有一个柱子,不少当地人在那儿拍照,应该有什么历史意义。可惜柱顶四周的文字都是波兰文,本烟酒员一字不识。波兰镁铝们都包裹得粽子似的,露出猩红的嘴唇,实在没啥看头。仰天长叹之余,却发现天空中不时有灰机灰来灰去,划出长长的尾巴。应该是在练习飞行表演,构成的图景,对于旅游者小有吸引力,至少以前没见过灰机在天上这么“画地图”。

老城区街心滑冰场

薛力:华沙小记

 

    这个街心滑冰场,看上去挺美。亲们,不要被误导了,否则也不会有前面对这一带的文字描述。还是常言说得好:相亲找女朋友,三种情况下形成的印象靠不住:相片、灯下与浴后。为啥?因为这三种情况下看到的多是假象。其原理同样适用于旅游照片。

 

老城区大教堂内一瞥

薛力:华沙小记
       老城区有个大教堂,挺新的建筑。这个造型中的两人似乎是教堂的特色。两个好基友在搞什么东东?没明白。似乎地下室有与这个造型相关的内容。可当时又冷又困,实在无心探索。问附近长相慈祥的卖票老头,他长的一幅学者模样,可讲出来的英语俺只能听懂几个字母。

 


三、华沙起义博物馆

 

 

      波兰曾经亡国123年(1795-1918),1940年被苏联与德国瓜分,1941年后被德国全部占领。在伦敦的流亡政府流亡政府在国内在波兰建立了国民军,同年,苏联支持的波兰共产党则建立了波兰工人党与人民军。1944年7月,工人党主导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建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颁布《七月宣言》。8月,反攻的苏军推进到波兰市郊。流亡政府为了避免苏联控制波兰,下令国民军发动起义。斯大林反感这种做法,没有支持起义军,直到1945年1月中旬苏军才越过维斯瓦河进入华沙。希特勒则下令镇压起义,并把华沙夷为平地。起义从1944年8月1日下午5点开始,持续了63天。10月2日起义军向德军投降。5万波兰国民军以游击战对付2.5万德军。波兰方面军人死亡1.8万,平民25万;德军方面死亡1.7万,伤0.9万。

  曾经问过波兰学者,在德国已经对战争真诚道歉并赔偿的情况下,波兰如何把握纪念华沙起义的程度?对方的回答是,波兰人就此进行过激烈的辩论,最后的结果是:利用旧电厂,于起义六十周年的2004年建成华沙起义博物馆;每年8月1日下午5点全城鸣笛;这一天作为华沙的公共节日而非全国公共假日。依据我的观察,波兰人对德国依然有所保留与防范。对于俄罗斯,波兰人更是整体排斥。波兰勇当“新欧洲”的代表,紧紧依靠美国,或与这种“东西两不靠”的心理此有关。

    华沙起义博物馆离开住处走路十来分钟,系一个老旧工厂改造而来。门外没有什么人,不小心会错过。屋内有上百人吧?一群学生在老师带着参加,还不时撕下一些材料纸片,大概回去做作业。印象比较深的是,多数是实物展,一把枪甚至允许游客拉枪栓体验一下。几十年的老古董枪,拉动时发出的声音,在电影里经常可以听到。一直觉得,天朝各类博物馆,“保护宝贝”的一面考虑得太多,能让人体验的项目太少,这实际上影响了博物馆的功能。

1944年华沙起义博物馆外观

薛力:华沙小记
1944年华沙起义博物馆
薛力:华沙小记

 

     看这个入门口,冷冷清清,一点不像个博物馆。周末应该不会是这样。每年四十万左右的参观者,每天一千多人。当天博物馆内大概不会超过两百人。


波兰起义军服装与手枪

薛力:华沙小记

 

    参与起义的波兰国民军服装,以及他们用过的手枪。


会后济济一堂的晚宴

薛力:华沙小记

 

    


晚宴中来助兴的歌者

薛力:华沙小记

 

    会后晚宴选在一个市中心的有名餐厅进行,这个包间似乎是厨房改建的,十八个人挤在一起,转身都困难,但确实有“济济一堂”的滋味便于交流。席间一男一女来伴唱,以为是卖艺者。主办方说不是,他们有工作,是业余助兴的。我还是有点疑惑。大冷天不在家呆者,正装到这个餐馆逐室演唱,就为了让餐客们“have a fun”?除非是老板整的招揽客人项目。


晚宴餐厅外街景

薛力:华沙小记

   貌似有人挺喜欢这条烟花路。是有点特色,否则老夫也不会拍。但说实话,实地看的效果远不如照片。当然,波兰有浓厚的天主教氛围,虽然只是12月初,圣诞灯饰已经闪闪发亮。


战争研究大学开会场景

薛力:华沙小记

 

    我发言的小节在上午,安排我谈的主体是中国的亚欧地缘战略,也涉及到一带一路问题。下午这个小节讨论的主题是一带一路,包括中国如何实施一带一路、中巴经济走廊、中国与中欧的关系、印度与伊朗及中亚的关系。原定的中国学者没去,因此,这个环节的发言人全是老外,他们研究的深入程度,让我惊讶。学到不少东西。当然,作为研究一带一路的中国学者,俺免不了要提一些问题,他们对我的《“一带一路”与“亚欧世纪”的到来》一书也感兴趣,遗憾书中只有小部分是英文文章,问什么时候出英文版。

 

    战争研究大学其实就是波兰国防大学,改成这个名字造成不少困惑,包括波兰人。校园里面到处都是迷彩服。也有其他国家来的学员,在餐厅就看到几个,主办方说是中国人。过去一交流,才发现是越南来的学员,男学员大约40岁,两个女学员似乎不超过30。

 

华沙美人鱼雕像(正面) 薛力:华沙小记
华沙美人鱼雕像侧面
薛力:华沙小记

    丹麦美人鱼中国人多知道。但华沙美人鱼则知道者不多。据说华沙有两个美人鱼。一个在维斯瓦河边,另外一个就是这个,一位参加华沙起义的女士,其本人相片像个劳动大妈,不如雕像有神韵、有风采。

 


华沙物价——苹果(1.29兹罗提/公斤)

薛力:华沙小记
    苹果价格折合人民币1元/斤。不愧是苹果生产大国。这价格,中国哪儿买去?

 

华沙物价(0.99兹罗提/公斤)

薛力:华沙小记
    洋葱折合人民币每斤1.6元,也比中国便宜,不是么?

 

华沙物价——葡萄(10.99兹罗提/公斤)

薛力:华沙小记
    这个大概是进口的,价格约人民币为17.6元/斤。好像在北京也能接受。但折射一点:天朝的钱确实变毛了,过去几年央妈滥发货币,功不可没哪。

 

 

俄式建筑日景

薛力:华沙小记


俄式建筑夜景

薛力:华沙小记
    波兰人并不喜欢这个屹立在市中心的典型俄罗斯建筑,曾经讨论是否予以拆除。最后认为,这是自己历史的一部分,还是予以保留。现在是一个文化中心。

 

四、波兰小知识

 

    波兰人经常爱说的一点是:世界上最大的波兰人城市不是华沙,而是芝加哥,因为芝加哥有200万波兰人,而华沙城市人口才170万。这次参会前后与一些波兰人接触,一个意外的发现是,波兰人做事情细心的程度超过了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有点奇怪,我接触的德国人很少给我留下严谨的印象),以及以细心求完美的日本人。一个例子是,即使有了电子邮件,依然会要求互相留下电话号码,说事方便联系。因此,这些波兰人的看法应该有统计学依据。但我依然对此说存疑。芝加哥是美国人口第三大城市,仅次于纽约与洛杉矶,给外界的印象是黑人很多。统计表明,芝加哥市区将近300万人口中,白人与黑人各站38%左右,白人中除了波兰移民,还有来自爱尔兰、瑞典、意大利、德国的移民,因此,不大可能有200万波兰移民。据说,波兰语比较复杂,有些发音波兰人也不容易掌握。其实,波兰语的历史并不长,标准语成熟于16世纪,句法与俄语比较接近。顺便说一句,波兰的名字来自一个叫波兰尼亚的古代部落(tribe)。

 

    与媒体引导有关,国人通常认为苏东巨变后这些国家的经济都不行了,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惨乎乎的。俺留心过一些学者的考察报告,也注意过一些统计数据,知道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就波兰来说,经济转型还算顺利,整体情况比乌克兰强多了。文明冲突、俄罗斯与西方的角力、加上寡头政治,把乌克兰弄得动荡不安,经济发展缓慢,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既不如东边的俄罗斯,也不如西边的波兰,超百万西乌克兰人在波兰讨生活。而波兰现在的人均GDP大约为1.25万美元,有华沙、克拉科夫、格但斯克等五大经济中心,西南部与捷克交界的地带集中了大量的汽车制造厂,包括德国、法国、日本、美国、韩国的汽车公司均在此设厂,主力则是德系车企。波兰学者提到,不希望中国仅仅是把波兰当作商品出口市场,特别希望中国企业能到波兰做投资办厂,但中国企业大规模到海外投资办厂的时代还没有到来,而且波兰的投资环境没有比较优势。此外,当地学者也承认,波兰能向中国出口的商品也不多,对华贸易逆差不容易扭转。也许,旅游业可以一做。波兰物价不高,文化积淀不薄,可看的景点不少。

 

    从文化意义上,克拉科夫比华沙更有资格代表波兰:当过三百年(1320-1609)的首都,有波兰最古老的大学——雅盖隆大学。文艺复兴时期,波兰是东欧最为繁荣与强大的国家,克拉科夫则是欧洲的文化与科学中心,哥白尼就曾经在克拉科夫大学接受教育。因此,克拉科夫2000年被命名为欧洲文化之都。现在依然是波兰的一个经济中心,文化上更是聚集了许多大学,因而吸引了许多国际IT公司。但波兰的交通还不够发达,似乎还没有200公里以上的高速火车,这也限制了克拉科夫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波兰参与容克计划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领域,但不清楚波兰政府是否已经为此准备好了项目清单。

    

    有点没有想到的是波兰已经是欧洲最大的苹果生产国,正在与中国商讨苹果贸易事宜。考虑到波兰对华贸易逆差不小,而能出口的东西有限,中国可能会同意波兰的这一请求,特别是有了16+1框架之后。在超市发现苹果确实很便宜,但外观与口感一般。波兰货币兹罗提的意思是“黄金”,波兰旅游的最佳季节是5-9月。波兰的伏特加质量相当不错,特别是经典伏特加与草药伏特加,简直是中国游客的必带物品,我这个一贯不爱带东西的人,也在机场免税店整了一瓶肖邦牌伏特加,准备找机会与几个狐朋狗友品尝一哈子。

 

   

 

 

 

 

 

 

 

 

 

寒夜里的一碗热粥,加上一小碟咸菜,具有不可抵挡的魅力。信乎?

 

话题:



0

推荐

薛力

薛力

249篇文章 3年前更新

国际政治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南海研究院兼职教授。研究领域:中国对外战略、中国外交,海洋问题、能源政治,近期比较关注南海问题与“一带一路”。出版专著2部,主编2部,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政治研究》等国内代表性国际关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在海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时事评论文章约200篇。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