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年人的感悟。挺有味道。
原文地址:我不是基督徒作者:李开盛

生活中,缘分会使不是基督徒的我,也会遇到一些基督徒。他们谈起基督时的那份虔诚,面对生活种种际遇的坦然与淡然,以及秉守常人所不守的种种规范,常令人慨叹久之。

 

但我知道,我自己成不了一个基督徒。基督徒的信仰与力量的源泉,来自于他们对于神创造世界、安排一切的确信。命运的坎坷福乐,全是主的安排。人生的孤寂不幸,终会受到神的眷顾与厚爱。甚至是面对死亡,他们也相信这不过是进入天国的开始。有此寄托与确信,叫他们如何不坦然!

 

对于无神论者的我来说,实是很难相信有这样一个万能的主存在。我并不是完全相信科学,我知道科学也有许多解释不了的现象。但正是同样的怀疑态度,使得我也怀疑有这样一个万能的主存在。我不完全排斥这样一种可能性,但也说服不了自己现在就接受这样一种可能性。在我看来,科学之外的力量可能是存在的,但那不会是上帝。我相信,所谓上帝以及各种宗教神只不过是人类自己的创造物,其作用是用来抚慰经常感觉弱小、脆裂、恐惧的心灵。

 

正因如此,从古至今,在不同阶段的不同民族的眼中,他们所崇拜的神各各不一,而且许多均声称只有自己的神才是唯一的真神。如果他们说的都是真的,只怕这个世界就会乱了套,在彼此矛盾的信仰体系之间出现一场又一场各不相让的诸神的战争。

 

看穿了这一层,纵使我对朋友的宗教信仰心怀敬意,但始终无法说服自己成为基督徒。让我心生敬意的是,无论基督是否为真神,但信奉这一过程本身代表了人类在精神世界的一种努力与救赎。人之所以为人,不管是否信仰宗教或信仰何种宗教,都必须经常面对经常困扰人生的问题,即如何看待欲望、苦乐与生死。君不见,那些身家数亿富豪,或是风光无限的名流,抑或只是在职场拼苦挣扎的小白领,经常都会有人生究意为何忙的感慨!

 

对于基督徒或是其他宗教信仰者来说,这些感慨可能转瞬即逝,因为万能的神已替他们解决了这些困惑。他们所要做的,只是坦然接受与体验而已。如果是福,那必定是神的赐予。如果是苦,那也不过是神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即使肉体会要经历种种痛苦,但信徒们的心灵上,却可能收获会如秋水般宁静。

 

在个人看来,经达致此种境界,宗教也不是唯一的方式,儒家思想就是一种。儒家是入世之说,但也是修身之说。对于个人的欲望、进退与苦乐,对于社会甚至国家的种种事务,它通过强调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达退相济等等种种规范与守则加以安排。虽然其中多数内容,特别是有关政治事务的,在以民主为标准的现代社会中已经过时,但其中有关精神修养的部分,却具有恒久的指导意义。当前仍有人将孔子的《论语》拿出来做“心灵鸡汤”,不是毫无理由的。

 

有人可能说,儒家也是一种宗教,故有儒教之说。但与真正的宗教不同,儒家并没有一个唯一的真神(如上帝或真主),也无一个完美的先知(如基督或穆罕默德)。虽然先前的儒家信徒拜孔子,但他只不过是一个失败的先驱者而已,更不会为人许诺来世。他能感动后人的,不在于他的成功(他奔窜于各诸侯之间,自己形容自己如“丧家犬”),更不在于他的神力(他根本没有神力),而在于一种孜孜以求社会完美、人格完善的精神。

 

但孔子这位儒家“先知”不成功的自身经历,表明他儒家信徒需要更多的精神寄托,否则可能会因更多失败而遭受更多的心灵创伤。对此。儒家士子通过千百年的实践衍生出一种解决之道,那就是兼采佛、道,诗书陶冶,实在还不成,则有最后一招:寄情山水。

 

佛在解生,道在养生。在对事业人生进行儒家化追逐之后,回归对生命与生活解释与维护,事实上也是一种人生本能。但强调“敬鬼神而远之”的儒家士子不可能从内心里完全接受宗教,故诗书又成他们的心灵空间。无论是诗的内在美,还是书的形式美,抑或是国画意境中兼采内容形式的双重美,都是儒家士子精神世界的一种折射。而这种近于艺术的精神追求又可以在自然世界得到现实的根源与反射。采菊东篱山,悠然见南山。当一个失意的政客在茅屋中吟诗作画时,他的身心也得到了一种高度的释放。

 

表面看来,儒家所未能解决者,可能是生死观。面对死亡的恐惧,实乃各种宗教、哲学思考的终极根源。人生的意义、生活的价值,均因此而起。表面上看,儒家避谈后世,“未知生,焉知死”。但个人以为,传统中“流芳千苦”、儒家强调“舍生取义”的思想事实已成为一种看越生死的方式,即强调生命通过某种原则、荣誉和价值的维护而得到了延伸,从而缓解了儒家士人对于死亡的恐惧与焦虑。恐惧死亡是人的本能,相对宗教强调天国或轮回以实现肉体的延续而言,而儒家强调精神与价值的传承,是一种摆脱了肉体焦虑的形而上的生死观。

 

在笔者看来,相对于佛教来说,儒家不追求四大皆空,承认人的欲望的合理性一面,故更现实。相对于基督教而言,儒家不笃信命运安排而奉积极入世的精神,故更积极。它在抚慰人精神世界的同时,事实上也指导了人的物质生活。通过规范、价值、书画、山水等诸元素形成的一套综合生活模式,儒家思想的信奉者需要也可能拥有一个更加丰富、多元的人生。

 

当然,从技术角度讲,这种思想体系也注定了不可能为普罗大众所全部信奉。宗教是普通人都可以信奉的宗教,哪怕文盲不识字,他也可以摇动转经筒。但一般人不可能掌握儒家那样的诗词艺术和书画技能,也就不可能通过这些形式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抚慰与释放。故千百年来,儒家事实上始终只是上层精英的信仰,普罗大众多还是佛、道的信徒。自近代以降,又有不少中国人成为基督教的皈依者。

 

更进一步看,由于革命后对儒家思想的彻底摧残,以及现代化进程对诗画山水存在空间的冲洗,儒家无论从物质技术层面,还是精神信仰层面均受到了巨大冲击。所以,当前中国真正缺的并不是佛教徒,也不是道教徒,更不是基督徒,而是拥有真正的儒家思想的信仰与实践者。

 

就个人喜好而言,我愿意远诸宗教而独近儒家,只是目前境界差得太远。而且,要特别再强调的一点是,这只是就人生、心性而言,在政治社会层面,传统的儒家早已不合适合。如不经过民主、自由思想的改造,它无法成为指导国家与社会走向的指南。

话题:



0

推荐

薛力

薛力

249篇文章 3年前更新

国际政治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南海研究院兼职教授。研究领域:中国对外战略、中国外交,海洋问题、能源政治,近期比较关注南海问题与“一带一路”。出版专著2部,主编2部,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政治研究》等国内代表性国际关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在海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时事评论文章约200篇。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