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基于文本的比较分析

“一带一路”倡议从提出到现在已经有五年多,整体上可以用“成效显著、问题凸显”来概括。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已经在4月底圆满落幕。那么,两次峰会有什么异同?本文以两次会议的主要文本为对象做简要探析。

形式上的异同点。形式上的相同点是:两次峰会上,习近平均四次致辞,其中相同的有开幕辞、祝酒辞与主旨讲话。两次峰会均发布了联合公报。

形式上的不同点有两个:第二次峰会的记者会讲话替代了第一次峰会的闭幕辞;第一个峰会公报侧重规划,而第二个侧重操作性,内容更详细且有附件。

开幕辞比较。第二次峰会开幕辞强调了三点:完善合作理念、着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明确合作重点、着力加强全方位互联互通;强化合作机制、助力构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第一次峰会开幕辞强调的三点则是:推动互利共赢、明确合作方向;密切政策协调、对接发展战略;依托项目驱动、深化务实合作。显然,第一次峰会开幕辞指涉对象相对宏观,第二次峰会开幕辞显然是基于对前几年建设过程的总结,意识到“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关注点有必要从“数量”转向“质量”,为此,需要从理念、重点、机制等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祝酒辞比较。第一次峰会的关键词“文明交流”“和平安宁”“共同发展”“美好生活”侧重前瞻性,第二次峰会的关键词“记忆”“启迪”“责任”展示的则是过程、收获与反思,这有助于下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主旨发言比较。几次发言中主旨发言无疑是重头戏。除了其他发言中提到的内容外,第二次峰会的主旨发言最大的特点是:后半部分概述了中国自身在改革开放上将采取的五大措施:扩大外资准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增加进口、增强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强化国际协议执行机制。对外部分,除了其他几个发言中所提互联互通、高质量等内容外,还强调不搞封闭小圈子、绿色发展、强化廉洁理念与措施,除了与其他国家的发展战略对接外,还要与联合国、东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的发展核合作规划对接。

记者会讲话与闭幕致辞比较。第一次峰会的闭幕辞变成了第二次峰会峰会针对记者的讲话。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或许是,意识到“一带一路”的国际传播需要进一步强化,而除了与会嘉宾外,媒体是其重要一环,因此,主办方把第四次对嘉宾的讲话改为对记者的讲话,把记者从“听众”变成“主宾”,媒体对这种礼遇自然有感。从讲话内容看与开幕辞相差不大,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提到峰会将常态化举办。

联合公报比较。作为不需要宣读、总结会议成果的文件,公报比讲话要详尽得多。第一次峰会联合公报内容有18条,计3600多字。而第二次峰会联合公报有38条,计6000字(其中附件1200字)。 第一个联合公报包括时代背景、合作目标、合作原则、合作举措、愿景展望几个方面,而第二个联合公报则在七点概述后,列出了几大类工作:加强发展政策对接、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可持续发展、加强务实合作、加强人文交流等,每一类中又列出48条不等的主张与建议。有些主张与建议相当具体,如加强多式联运、发展节水技术、强化动植物检疫合作。

“下一步工作”中,明确提到将举办第三次高峰论坛。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附件中列出了各专业领域的三类“一带一路”合作平台:由互联互通带动和支持的经济走廊和其他项目,35个;专业领域多边合作倡议和平台,计14个;参与方提及的其他倡议和措施,15个。前两者多数是中国与东道国联合提议的,也有少数是东道国自己规划的(如泰国东部经济走廊与越南“两廊一圈”发展规划)。而第三项则均是其他国家提议、中国支持或者附议,如泛阿拉伯自由贸易协定、巴库进程框架下的世界跨文化对话论坛。这说明一点:其他国家倡议的项目也可以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一部分。

小结“一带一路”是百年工程。20153月发布的《愿景与行动》属于“大写意”阶段,2019年的第二次“一带一路”峰会属于“工笔画”阶段。2017年的第一次峰会则属于过渡期。在工笔画阶段,重要的是“质量”而非“数量”,即“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与“开放、绿色、廉洁”。因此需要“在自愿参与和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开展政策对接和项目合作,责任共当,成果共享”。对中国来说,这意味着需要造就大量的“工笔画专才”,并贯彻“东道国为主、其他国家为辅”的合作原则。

 

本文2019年6月1日发表于《世界知识》之“地心力说”专栏。一个文本比较,对于关心一带一路问题者或有小价值?链接是:https://mp.weixin.qq.com/s/ZXqeHFourSOsWgWwAZNNsQ
话题:



0

推荐

薛力

薛力

249篇文章 3年前更新

国际政治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南海研究院兼职教授。研究领域:中国对外战略、中国外交,海洋问题、能源政治,近期比较关注南海问题与“一带一路”。出版专著2部,主编2部,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政治研究》等国内代表性国际关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在海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时事评论文章约200篇。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