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周边外交势必成为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为此,笔者主张“中国需要制定‘周边外交方略’”,并阐述了若干原则:把周边分为若干次区域,按照规模大小对周边国家进行分类,然后制定相应的外交政策:与次区域大国保持适当的接触,但把重点放在扶持次区域中等国家使之成为该区域的支轴国家,同时兼顾某些小国;东道国对“一带一路”的热心程度将决定中国的态度:以热心对热心、一般对一般、不热心对不热心(见《世界知识》2017年第5期)。那么,具体到南亚,应该如何操作?

 

南亚联盟八个成员国中,印度无疑是次区域大国,人口均过亿的巴基斯坦与孟加拉国为次区域中等国家,其余五个为次区域小国家(其中的不丹与马尔代夫属于微型国家)。而从对“一带一路”热心程度看,最热心的无疑是巴基斯坦,其次是孟加拉国与斯里兰卡,尼泊尔、马尔代夫与阿富汗再次,印度与不丹均不热心。

 

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国家数量众多,绝大多数属于发展中国家,投资环境整体不如发达国家,而且文化交流、基础设施建设等都离不开政府间的合作。因此,东道国政府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政府的态度,进而决定中国在该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力度。巴基斯坦用几十年时间证明:无论哪个党派、人物上台执政,都会奉行对华友好政策,这样个国家在中国周边不多。而且,巴基斯坦不属于次区域大国、面临来自印度的战略压力、人口众多、有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促使中国政府把中巴经济走廊列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旗舰项目。不能不说,这具有相当的合理性。至于投入的规模是否太大、速度是否太快、项目是否有经济效益等,属于相对次要的环节,需要在实施过程中逐步调整。

 

孟加拉国对“一带一路”的热心程度不亚于巴基斯坦,但不敢像巴基斯坦那样对中国一边倒,希望与中国的合作采取“少说多做”的模式。中国当然理解孟加拉国的立场,也清楚孟加拉国人口众多、致力于工业化、政局大致稳定、治安环境整体由于巴基斯坦,因此,在孟加拉国的投入逐年稳步上升,未来很可能成为不亚于“巴铁”的“孟钢”,特别是经济合作方面。

 

拉贾帕克萨时期(2005.11-2015.1)的斯里兰卡,奉行高度友华的外交政策,因而也成为中国在南亚合作的重点对象国,经济、文化、安全合作的广度与深度甚至超过了孟加拉国。西里塞纳上台后,斯中关系经历了一段低谷期,现在虽然大致上恢复,但已经很难再达到拉贾帕克萨时期的水平。值得一提的是,拉贾帕克萨对于其家乡的汉班托特港项目,已经从在台上时的大力促成,变成下野后的不支持甚至反对。

 

对阿富汗来说还谈不上经济重建,主要的任务是实现政局的稳定与治安的好转,只能控制喀布尔及其周边有限地区的阿富汗政府,甚至无法为中国企业提供必要的安全保证,因此,很难说服中国将阿富汗列为南亚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对象国。中、美、阿三方都希望中国在阿富汗和平进程与战后重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中国实际上能发挥的作用很有限,这种状态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大可能改变。

 

不丹、马尔代夫、尼泊尔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对华政策)严重受制于新德里,已经持续月余的中印洞朗对峙为此提供了生动例证。

 

印度以领土主权的籍口反对中巴经济走廊、以国家安全原因抵制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对中尼印经济走廊也心存警惕,还推出了“香料之路”计划与“季风计划”以对冲“一带一路”。除了自己不热心,还或明或暗抑制南亚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那么,中国在南亚应实行什么样的地区方略?

 

其一,对印度采取接触(engagement)政策是必要的,优于不接触或对抗。经济领域围绕具体项目的合作依然可以推动,并探讨中巴经济走廊向印度延伸的可能性。文化领域有一个值得挖掘的潜在亮点:把分布于中国西藏、尼泊尔与印度北部的佛教与印度教圣地、圣山、圣湖串联起来,构筑“中尼印文化走廊”,为亚洲古老文明的共存共荣提供新范例。

 

其二,把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与斯里兰卡三国当作在南亚的重点合作对象,将之塑造成不同类型的支轴国家,这是南亚方略的核心内容。

 

其三,“一带一路”是长期战略构想,“可持续性”比“短期成效”更重要,为此,有必要更多强调合作项目的质量,并适当减少对数量与速度的强调。这适用于任何对象国。

 

这是发表在《世界知识》地心力说专栏的文章,2017年第15期,8月1日出版(提前出版)。小文系票友谈南亚问题,南亚问题专家海涵则个。

 

 

 

 

话题:



0

推荐

薛力

薛力

249篇文章 3年前更新

国际政治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南海研究院兼职教授。研究领域:中国对外战略、中国外交,海洋问题、能源政治,近期比较关注南海问题与“一带一路”。出版专著2部,主编2部,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政治研究》等国内代表性国际关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在海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时事评论文章约200篇。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