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此文发表于《欧亚经济》2016年第5期,为该刊物“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专号,21位中外学者从各自的视角探讨了二者的关系。新一届中国政府上台后调整外交重心,从2016年起,周边外交已经是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但周边国家众多,可以分为不同的次区域。针对这些次区域,中国应该奉行不同的外交方略。那么,中国针对中亚的方略是什么?这里展示初步的思考,留待适当的时候进一步充实。也欢迎读者就文中的一些判断进行交流,特别是关于俄罗斯特性(cultural identity)的判断。

      今天下午与一位懂汉语的莫斯科大学资深教授小探讨了一下这个问题,个人感觉其尚未就这个俄罗斯的identity问题进行系统思考,但他的一些观点可资参考:俄罗斯的文化特点之一是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这迥异于欧美的个体主义本位,而与中国比较接近;俄罗斯信上帝,中国人大部分不信教,但两者的共同点还是多于不同点,都属于非西方;中俄印等非西方应该合作抵抗西方的意识形态,东欧斯拉夫人都属于西方,阿尔巴尼亚也是;俄罗斯人无论老年中年青年,大部分都支持普京,觉得他做得对;东正教并不认为自己高于基督教新教与天主教,也不与君士坦丁堡的大牧首别苗头,各做各的;认为乌克兰东正教与俄罗斯东正教没有什么区别,纯粹是因为政治原因认为制造出来的一个宗教派别;不要纠缠于东正教的名称,与中国人“顾名思义”的传统不同,俄罗斯人讲究的是信仰上帝这一点,俄罗斯地理上在东部而已,没有“正统基督教”的想法;俄罗斯有很多思想家,有的在欧洲国家,他们对俄罗斯思想的分析,俄罗斯人认为也有道理,但没有觉得哪个思想家的想法是标准答案;中国懂俄语的学者特别推崇别尔嘉耶夫,觉得他说出了真正的俄罗斯特点,但俄罗斯似乎没有这种共识。薛,2016年10月20日
 

 “一带一盟”与欧亚联盟:中亚对接中的挑战与应对

(或“一带一路”与中国的中亚方略)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 薛 

从经济潜力、发展愿望、政治关系、地理优势、战略必要性、中国的比较优势、“一带一路”设计动机等多个角度看,“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点区域无疑是亚欧大陆,尤其是这块大陆的中东部地区及其临近岛屿。因此,亚欧大陆中东部大国的支持与配合,意义重大。20155月中俄两国签署并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意味着两大国在推动地区合作上达成了政治共识。这不但是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有力证明,还将成为欧亚大陆区域合作史上一个标志性事件。这是中俄两国首次就推进中亚发展达成原则共识,对于中亚国家显然是一大利好。

然而,要把中俄联合声明转变为一系列具体项目并取得较好的效益,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对中国来说,需要进一步分析存在的主要挑战,并谋划应对方略。

可以列举的挑战很多: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非传统安全问题突出、裙带政治盛行、法律不健全、行政效率低下、腐败严重、大国竞相施加影响力,如此等等。但本文无意涉及这些已经被多次论述的议题,而希望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示自己的一点战略思考,以就教于方家。

中国的中亚方略是: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以下简称“丝路”)与欧亚经济联盟(以下简称“欧亚联盟”)在中亚地区的对接,带动中亚地区的发展,扩大中国在中亚的影响力,把中亚构建成连接中国与欧洲的陆上大通道。从宏观视角看,丝路与欧亚联盟的对接主要受制于以下因素:中亚国家不同的战略考量,俄罗斯对中亚的战略定位与俄罗斯的经济潜力,中俄合作的潜能与限度。

中亚国家的战略考量  中亚五国大小不一,资源禀赋大不相同,对于与中俄的合作有不同的战略考量。对于塔吉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两个小国来说,国家安全(更准确地说是政权稳定)与经济发展是其主要诉求,对其安全与政权稳定的主要威胁既有外来的(如外敌入侵与渗透)也有内在的(如族群矛盾、宗教极端主义与恐怖主义),影响其经济发展的主要是资金、技术、教育、基础设施。俄罗斯对两国的影响主要是在安全领域,以及苏联时期影响的惯性,包括文化、移民、经济联系等方面。而中国对这两个国家的影响主要通过投资、贸易、非传统安全等领域。

对中等国家(土库曼斯坦)来说,战略考量是:维护政权稳定的同时,尽可能开发石油与天然气资源并顺利销售给终端市场,以此带动工业、服务业、农牧业的发展,因此希望通过修建通向不同国家的油气管道,摆脱对俄罗斯油气管道的过度依赖,并在改善基础设施、发展教育等方面获得帮助。通往中国、伊朗的天然气管道已经建成并可能扩建。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管道预计将于2018年底竣工,每年可输送330亿立方米天然气。为了给这些管道提供足够的气源,开发天然气是土库曼斯坦的重点,而周边国家中只有中国能大量提供资金、技术与设备,加上防范俄罗斯的需要,土库曼斯坦将乐于发展与中国的经贸关系,从而奠定其中国在中亚重点合作伙伴的地位。

中亚面积最大的国家哈萨克斯坦与人口最多的国家乌兹别克斯坦则都追求成为本区域的老大,并为此互别苗头、互不买账。从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看,乌兹别克斯坦在中亚长期独占鳌头。但冷战后发展缓慢,在中亚的影响力相对下降。因此对于中亚整合进程与上合组织功能的提升都持犹疑的态度,甚至不时充当刹车器。反观哈萨克斯坦,冷战后较好地利用了资源禀赋优势,经济发展较快,一跃成为中亚最发达国家。因而希望在本区域事务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不希望任何区域外大国过多干预本地区事务。因此致力于大国平衡:与俄罗斯保持密切关系的同时,大力强化与中国的关系,也积极发展与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纳扎尔巴耶夫是欧亚经济联盟的首倡者,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积极响应者(哈“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即与丝路有很大关系,产能合作也首先在哈实施),还大力引进欧美日的资金与技术,以便在保持哈俄关系优先性的同时,既搭中国的经济快车,又用中国来平衡俄罗斯,再用欧美日来限制中国在哈的经济影响力。

在可以预期的未来,中亚五国的上述战略考量不大可能出现根本性变化。

俄罗斯对中亚的战略定位与俄罗斯的经济潜力  俄罗斯一直把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当作自己的战略空间与外交优先方向,对其他大国在中亚拓展影响力的举动高度警惕,对中国未与之商量就宣布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抱有相当的疑虑,担心中国在中亚挖其墙角。因此,迟迟不对丝路公开表态支持。经过中俄双边一年多的沟通,加上对抗欧美、恢复经济的需要,在20155月同意欧亚联盟与丝路对接,但俄罗斯在中亚能投入的资金、技术、设备相当有限,难以与欧盟、日本、美国等相比,更无法与中国比肩,与一些中亚国家还存在能源出口竞争关系。故而,俄罗斯在落实对接上不可能很积极,甚至可能设置一些障碍。

中俄合作的潜能与限度  两国在一些全球事务中互相支持与配合,展示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的功效。就双边合作而言,俄罗斯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核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先进武器装备、油气资源等方面。油气产业是俄罗斯的支柱产业,受国家的严格控制,俄罗斯希望尽可能把原油加工为制成品后再出口,并要求中国在购买天然气时比照欧洲价格。这些严重限制了两国的油气合作。军工产品的市场容量有限,且中国对俄罗斯武器装备的需求在下降。加上俄罗斯的经济规模较小、市场规模有限、经济结构不合理。这些因素决定了中俄经济合作的提升空间有限。政治与安全领域的合作,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但也不能寄望过高。毕竟,两国再次结盟的可能性甚微。俄罗斯对中国的战略防范心理是影响两国关系深化的根本原因,因而值得稍微展开分析。

从表面上看,俄罗斯似乎有理由对中国采取战略防范:中国民间有不少人愤愤不平于近代以来俄罗斯对中国的欺凌与掠夺,特别是割去150万平方公里土地;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之间人口数量的巨大差别;中国的经济总量远远大于俄罗斯,而且发展速度远快于俄罗斯;中国正致力于民族复兴大业,有可能在核能力与军事技术上也超过俄罗斯,从而使得俄罗斯不再具有任何方面的比较优势。

但是,理性的分析不难得出结论:中国重新获得那15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可能性很小,中国也没有这样的打算。俄罗斯滋生防范中国心理的根本原因在其本身,即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心理。

考察俄罗斯哲学家、思想家的论述,不难发现俄罗斯民族中存在着浓重的漂泊者情结与弥赛亚情结。二者的矛盾与冲突决定了俄罗斯的战略选择、行为特征与利益诉求。出于漂泊者情结,俄罗斯人缺乏文化归属感,觉得自己认同西方但不同于西方,轻视东方但又离不开东方。这种疏离感带来了内心深处强烈的不安全感,为此实行扩张性的国家发展道路,渴望控制他国,至少是建立战略缓冲区,热衷于成为无政府主义者,并且好走极端。出于弥赛亚情结,俄罗斯人觉得东正教继承了基督教的正宗,俄罗斯是第三罗马,负有拯救人类的伟大使命,向往新的耶路撒冷,为此沉迷于建立强大的国家机器,臣服于政府,富于创造性。

总之,俄罗斯可以与西方结盟,但难以持久;可以与东方为伴,但难以投入。

在防范中国心理的指引下,尽管中俄政治关系很密切,但俄罗斯却不愿意中国移民在其远东地区定居(这与美墨边境成鲜明对比),不愿意在长达2891公里的黑龙江-俄罗斯边界修建一座跨界大桥、一条跨界公路或铁路(这与中越、中哈、中朝边界形成鲜明对比),不愿意修建只通向中国的油气管线(这与加拿大、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形成鲜明对比)。对于一些跨境运输(如渝新欧、郑新欧、汉新欧等国际班列)的便利化,俄罗斯的态度比较消极,担心会影响到主要经过俄罗斯的跨境运输。俄罗斯卖给印度的武器也比卖给中国的先进。而对于提升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功能,包括成立上合组织开发银行,主要阻力也来自俄罗斯。

从这些案例不难判断,中俄之间的双边合作,以及陆丝与欧亚联盟在中亚的对接,能达到什么样的深度与广度。

中国的中亚方略  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系出于多方面的考虑:西部开发、全方位外交、大国责任、培育市场、修建通道,等等。从“一带一路”的命名顺序看,也体现了对陆丝的强调。但是,陆上通道的运输成本很难降低到海运的程度,在高附加值、时间性要求比较强的商品上,或具有某种比较优势。中亚本身的人口数量与经济水平决定了其市场容量还比不上中国一个中等省份,也比不上巴基斯坦。向西开放对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相当有限。中国在中亚的大国责任同样有限度,它也仅是全方位周边外交的方向之一。加上俄罗斯的态度与经济潜力,不难得出结论:中亚在“陆丝”建设中主要起象征作用,中国对此不应有太高的期待。

本文的主要结论是:中亚在中国实施一带一路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有限;中国在中亚的投入应该是有限的,在建设陆丝的过程中,宜划定重点国家与重点领域;土库曼斯坦是重点国家,哈萨克斯坦居其次,但不应忽略乌兹别克斯坦;油气是重点领域,适当兼顾水电、太阳能;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有选择地进行,不宜全面铺开。

 

说明:此文写于2016年6月,其中关于中俄互联互通的描述基于2015年6月的东北调研。近日核查了一下两国互联互通的新进展,发现:20155月,双方共同签署并发表了《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后,俄罗斯对修建跨境大桥的态度有所改变,迁延多年的同江大桥即将竣工,[1]而黑河大桥也将投入建设。[2]另外,俄罗斯也同意在海边疆区的扎鲁比诺港与中国的铁路网之间修建一条标准轨距的铁路,以便两国更好地利用这个港口。[3]  薛,2016年10月20日



[1] 《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同江中俄铁路项目向最后工期发起总攻》,新华网http://www.tj.xinhuanet.com/ news/ 2016-08/29/c_1119473703.htm

[2] 《黑河-布市黑龙江大桥项目向前迈出重要一步》,黑河市政府网,http://www.heihe.gov.cn/html/ 2016-03/ 6-38-49-85801.html;《黑河跨黑龙江大桥可研调整报告获批》,光明网http://news.gmw.cn/newspaper/ 2016-09/20/content_116311569.htm

[3] 《俄建中国轨距标准铁路是向中国示好》,环球网,http://world.huanqiu.com/hot/2016-04/8825398.html

 

话题:



0

推荐

薛力

薛力

249篇文章 3年前更新

国际政治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南海研究院兼职教授。研究领域:中国对外战略、中国外交,海洋问题、能源政治,近期比较关注南海问题与“一带一路”。出版专著2部,主编2部,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政治研究》等国内代表性国际关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在海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时事评论文章约200篇。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