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众所周知,国务院总理的工作侧重内政与经济领域,因此,以政治为主的外交议题并非记者会的重点。记者会上外媒的一些提问围绕中国经济问题,即与此有关。但是,比较去年和今年的记者招待会,依然有若干感受值得一说,主要表现为

 

议题在增加。两年回答的问题都是17个,但外交方面今年专门回答的问题从去年的三个增加到四个,涉及中美、中俄、中日、中国与周边关系,内容比去年详细。去年虽然也涉及中美关系,但包含在对中国经济整体实力与前景的评估中。

 

重点在周边。包括亚太、日本、朝鲜、俄罗斯,客观展示中国外交重心从大国转向周边,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政治方面。因而提到中日韩占亚洲经济的70%,彼此互补性强,应携手开拓国际市场。

中国推行和平自主的独立外交政策,1990年以来大力推行伙伴外交,迄今为止已经与67个国家和5个国际组织建立了伙伴关系,但以“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命名的只有俄罗斯一个。针对记者“中俄关系政治强经济弱”的问题,他的回答比较平实,认为中俄政治关系好,经济关系也在升温。虽然受油价下跌影响,中俄油气贸易表现为量升价跌,但双方依然在强化合作,油气一体化就是个例子,有助于增加中国对俄投资,他希望明年还能见到这位记者,以便用数据展示中俄经贸投资趋势出现了转折性的向好。这是信心的展示,也是一种许诺,以此给自己压担子。

针对中日关系,他认为在改善,但依然脆弱,希望不要再因为历史问题导致两国关系走回头路。这似乎在暗示,如果日方在这方面有影响两国关系的举动,可能会影响他到日本出席中日韩三国首脑会议。

港台非“国外”,但属于“境外”,因此,均获得提问机会。与去年相同,香港与台湾的媒体各获得一次提问,都围绕两地的热点问题。针对台湾地区领导人将更替,他强调“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石。这与习近35日在上海代表团就两岸关系的讲话是是一致的。再次表明,大陆对两岸关系的基本立场是:“九二共识”这个政治基础不能动,否则,“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将考验每个毛孔都散发着台独气息的蔡英文如何践行她所称的在“中华民国宪政体制”下维护两岸和平稳定。

 

强调共通点。以围棋在中日韩的普及为例,说明三国的文化相似性。以中国超过加拿大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为例,说明中美的共同利益大于分歧。下一步的重点是推进双边投资协议(BIT)谈判,这对于提升两国经济关系意义重大。也指出在谈判的过程中,美国不能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以此为工具谋求单方面的好处,而应该本着和平共赢的原则来推动。

 

政治味增强。通观今年的总理记者招待会,重心依然是经济问题,但涉及的外交问题比去年增加。分析经济议题时,也谈到这些议题的政治效果。因而强调发展依然是中国的第一要务,为此需要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希望域内国家以外交、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域外国家尤其是美国多做有利于地区稳定的事情。认为美国从来没有离开过亚太,中美深化合作既有利于两国两国,也有利于世界。

 

总理在回答经济议题时比较轻松、活跃,更为详尽,且“干货”不少。在涉及外交与政治议题时,整体上比较中规中矩,出彩点不如经济问题多,有的问题(如朝鲜半岛局势)没有给予正面回答。这不难理解。

但是,笔者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每年两会后,应该增设一场国家主席记者招待会,侧重政治与外交议题。主要原因如下:

国家主席是国家元首,又由总书记担任,对相关问题的表述更有权威性,尤其是在政治与外交议题上。记者们的提问将更多涉及政治、安全、军事、外交等议题,从而与总理记者会形成互补关系,从而利用两会这个机会,完整地展示中国外交的方方面面。

走和平崛起的中国道路,既需要埋头实干,也需要充分的展示即“讲好中国故事”。这既要重视国外舞台,更要充分利用国内舞台。由于中国实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增加,国际上对“两会”的关注明显提升。此时举办全球记者招待会,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理想时机与舞台。普京在瓦尔代俱乐部的年度记者会,起到了多方面的效果,值得中国借鉴。

2015年起,一带一路这个对外关系的顶层设计,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但在国外的接受度还不够,一些国家对此依然有疑虑。由总书记兼国家主席回答海外记者所关心的问题,将有力展示一带一路作为中长期战略,中国是如何实施以实现互利共赢的。习近平丰富的出访经历可以为此提供大量鲜活的例子。

顺便说一句,今年总理的气色都好于去年,“熊猫眼”基本看不到了,说明他昨晚睡得还行。今年现场发挥比去年流畅、放松,或与此有关。


此文2016年3月17日发表于中国网“观点中国”栏目

此约稿发表时,编辑修改题目为“总理记者会上的中国声音”,并删去了一小部分内容,相关链接:

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18_145718.html

 

 

 
话题:



0

推荐

薛力

薛力

249篇文章 3年前更新

国际政治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南海研究院兼职教授。研究领域:中国对外战略、中国外交,海洋问题、能源政治,近期比较关注南海问题与“一带一路”。出版专著2部,主编2部,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政治研究》等国内代表性国际关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在海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时事评论文章约200篇。

文章